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重返沙木拉达”寻亲记(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4-18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①中铁隧道集团新老两代隧道工人相聚成昆铁路沙木拉达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②伍菊芳在丈夫墓前端详丈夫遗照。(供图/李兴文)

  50多年前,中铁隧道集团老一辈隧道工人进驻大凉山区,手持钢钎大锤,采用肩挑手推,开掘成昆铁路控制性工程——沙木拉达隧道。在险恶的施工环境中,先后有160余名建设者牺牲,长眠在沙木拉达隧道附近,其中包括牺牲时年仅22岁的隧道工人韩礼芳。

  爱,不仅有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有寻亲的等待与坚持。

  50多年后,中铁隧道集团组织开展“重返沙木拉达”活动,新老两代隧道建设者在沙木拉达烈士陵园瞻仰时,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主司机母永奇在一块墓碑上意外地发现了外公韩礼芳的名字,由此引出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祖孙三代寻亲故事。

  今天,我们顺着母永奇祖孙三代寻亲的足迹,一起品味这段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

  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瞬间冲走了韩礼芳等几十名隧道工人,一幅在沙木拉达隧道口拍的照片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韩礼芳等众多烈士用血肉之躯和理想信念,在大西南险恶的崇山峻岭中铸就了“成昆精神”和“沙木拉达精神”。

  20世纪60年代,成昆铁路上马,而全长6379米的沙木拉达隧道则是成昆铁路控制性关键工程。负责沙木拉达隧道开挖的是铁道部第二局十二处,即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的前身。由于当时施工人员短缺,1965年秋天,铁二局十二处到韩礼芳的家乡四川省苍溪县招工。时年19岁的韩礼芳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听到招工修建成昆铁路的消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韩礼芳和数百名同乡跟随上万名筑路大军,经过4天的长途跋涉,来到大凉山区的四川省喜德县,投入成昆铁路沙木拉达隧道施工中。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靳玉东告诉记者,那个年代修建铁路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多东西全靠人力肩挑背扛,翻山越岭往上搬。隧道开挖则靠大锤和钢钎一点一点凿孔再爆破,然后肩挑手推把碴石运出洞外,一天下来,工程进度只有0.5到1米。

  在成昆铁路沙木拉达隧道开挖中,工人们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却难抵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一位老隧道工人告诉记者,当时的大凉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他们在高山上宿营,白天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走被子,夜里则又可能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压垮帐篷,工人们蜷曲的身子就像一座座雪丘,号角一吹,雪丘动了,站起来一个个雪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雪丘都能变成雪人站起来。“我就曾见到两名工友变成雪丘卧在雪中,再也没能站起来。”他说。

  沙木拉达隧道的施工难度几乎难以想象,每个人都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韩礼芳也不例外。

  自从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凉山区,因为施工紧张,三年来韩礼芳从未与家人联系过。1968年的一天,他走到隧道口拍了张照片,准备寄给远方的妻女。可万万没想到,这张照片竟是他和妻女的“最后一面”。

  没多久,一场山洪暴发,突如其来的洪水瞬间夺走了几十名隧道工人鲜活的生命,包括年仅22岁的韩礼芳。

  在成昆铁路建设中,每一名牺牲的参建人员都享受烈士待遇。当年,铁二局十二处将韩礼芳烈士的遗物连同一份家书寄给了他的妻子伍菊芳,遗物中包括那幅还没来得及寄出的照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