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常青:两万多张照片记录唐山40年
//www.workercn.cn2016-07-27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档案 81岁,原唐山展览馆摄影师

  1976年7月28日,唐山人眼中的“死亡日历”。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唐山人的“新生”。从地震废墟爬出来的人,是木讷、惊恐、无助的。时值壮年的幸存者常青,却因摄影师的职业敏感,从废墟中扒出照相机,站在瓦砾上拍摄灾情。唐山重建时,他更像一个“上了发条”的人,骑车跑遍了大街小巷。坚持40年后,今年常青81岁了,他的作品,被称作唐山震后的“影像字典”。

  15岁时,作为部队文艺兵,常青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学会了摄影。是地震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从废墟中扒出相机,徒步在瓦砾上拍摄灾情。他忘不了,雨后的唐山,从废墟里涌出了血水。但常青的镜头中,没有记录一名遇难者。1976年8月4日,100多名解放军从早8点奋战到下午5点,用手把压在废墟下八天八夜的王树彬扒了出来。那时,大家都以为他神志不清了,但是,靠半瓶葡萄糖液撑过来的王树彬竟奇迹般举起右手,喊出“毛主席万岁”。在场者无不为之感动,常青也激动地摁下了快门,这就是那张著名的照片《第二次生命》的由来。强震过后,唐山开始重建,但常青的拍摄“专题”没有结束。重建的医院、火车站,新建的遗址公园、商业广场,改造过的大南湖,亮丽的世园会园区,都被他逐一记录,而且是延续性地拍。震后居民的住房条件,是见证唐山崛起的缩影。第一个十年,是“砖头压油毡、房轻心里安,出门踩瓦砾,吃水靠肩担”的简易房时期,生活条件最艰苦。那时,唐山城中没有一丝亮色,简易棚中晾晒的红色衣服,带给常青触动。他用镜头记录下来,“证明生活还有希望,有趣味”。此后的十年,简易棚被搬迁房取代。再之后,唐山也有了商品房、别墅区,但有这些老照片,人们可以铭记,唐山是瓦砾上建起来的城市。

  40年过去了,常青留下了2万多张照片和大量未冲洗的胶卷。但这些作品,他从没想过发表、获奖。直到地震30周年时,有媒体发现了这些照片,老人才开始接受采访。“大地震幸存的人,会思考以后怎么活,能为城市做点什么。我的使命就是拍照片,记录唐山能有今天的面貌,是多么的不易。” (张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