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导弹“大师” 陈德明为国铸剑
//www.workercn.cn2016-07-2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给你个忠告,见到他千万别谈科研工作,”51岁的卞韩城笑着说,“否则他会滔滔不绝,拦都拦不住。”

  卞韩城说的是同事陈德明——西北某基地研究员。虽然有些夸张,但卞韩城的话的确反映出这位技术干部身上的一种特质。

  在同事眼中,49岁的陈德明是“大神”级的人物。到基地26年,他的工作包括导弹试验鉴定、导弹定轨技术研究和反导靶场试验,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别人在研究陷入“泥淖”时也喜欢找他,往往只需很短的时间,他就能攻破难关,像电影里危急时刻出现的英雄。

  反导靶场试验的奠基者

  在基地工作的26年里,陈德明见证过不少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

  在显示屏上看到靶弹被摧毁的那一刻,陈德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兴奋地挥舞着拳头。他知道,寄托着几代国人夙愿、经历数次起落的“国之盾”终于铸就。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说,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了搞攻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

  1964年2月,毛泽东接见钱学森时,又专门谈到了反导研究:这个东西“总要搞出来”。

  为此,陈德明和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本世纪初,我国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陈德明受聘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而早在立项前两年,他就开始带领团队收集整理相关技术文献,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同事张尚敏评价他目光敏锐,陈德明摆摆手说,自己本来就是做总体技术工作的,负责规划发展论证,“眼睛要始终盯着未来”。

  当时,上级明确要求,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完成反导靶场试验任务。”困难面前,陈德明不止一次地鼓励同事,“像一名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张尚敏说。

  技术攻关时,陈德明经常处于一种“沉浸的状态”。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不停地推导公式,常常忘了时间,为此专门定了一个晚上11点的闹铃,提醒自己回家。

  “陈德明有着‘异于常人’的世界,他的时间不是‘恒动’的。”同事张建勋打了个比方,“当他遇到技术问题或闪现思维火花时,时间便‘静止’了,随着问题的解决、事情的完成,时间才开始‘苏醒’。”

  近千个日日夜夜,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硬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试验那一天,陈德明心里已十分笃定,“技术上绝对没有问题!”

  但当看到靶弹被摧毁的画面时,他还是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指挥大厅里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大家抱作一团,喜极而泣。短暂的兴奋后,陈德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仅5分钟,他就给出了试验结果,确认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很快,这一重大喜讯从西北大漠传到祖国首都,并传遍了全世界。这次试验成功,使我国在反导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