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王福昌:不留金银 只留精神(图)
//www.workercn.cn2016-02-1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福昌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留影。

  照片中的王福昌永远穿着一件深蓝色中山装,这件衣服他已穿了40多年。领子磨破了,他让子女翻个面,缝补好接着穿。

  王福昌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因战失去左下肢。这位已逾百岁的抗战老兵,论职级、待遇、功绩,完全可以享清福。但他除了去医院看病,很少使用给他配的专车,子女想用更是门儿也没有。孩子们买来的海参,他一口不吃。家里的家具还是“老三样”——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军从东北搬到北京的桌椅,1976年购买的几把缝补着布料的藤椅,儿子家淘汰下来的老式厚棉垫沙发。

  “父亲曾亲眼看着战友在战争中丧命,觉得自己与他们相比太过幸运。”女儿王曙光说,父亲要求,钱要用到正事儿上。

  老人所谓的正事儿,指的是支援国家建设、捐献善款。自2000年以来,他连续8次缴纳特殊党费,共计25.5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万余元。他还关心西部建设和航天事业,陆续捐款40万元。

  老人也心系家乡。得知老家遭受旱灾,他赶忙拿出5万元汇给镇政府,委托对方购买灌溉机具和柴油,以解燃眉之急。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人听说老家的一所小学校舍非常简陋,于是向校方汇款5万元。“我年轻时家里非常贫困,是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培养了我。”老人说。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前,捐献完10万元后,王福昌的存款只剩下15元。

  “只算有收据的,合计有80多万元。”子女整理老人的捐款收据时说。

  2003年,王福昌的老伴儿去世前,两位老人听说遗体可以做科研解剖使用,就商量着身后捐献遗体。但孩子们无法接受父母的决定,女儿骗他说捐献遗体必须提前办理,否则无法捐献。老人觉得没有完成老伴儿的嘱托,血压一下子升到了190。孩子们担心他的身体,只得说出实情。签订捐献协议后,老人还不放心,特意又给单位写了一份遗嘱,要求监督子女完成其捐献遗体的行为。

  目前,王福昌因病住院,处于轻度昏迷状态。但他在清醒时还一直说着,“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捐。”

  有人曾经问过王老,为什么不把钱留给儿女?他说:“我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儿女留精神!” 对这句话,王福昌的儿女们真心地认同。“父亲的种种行为,在别人看来,觉得有点‘落伍’,但这就是他的信念和理想。我们继承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曙光说。(刘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