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资讯·快评-正文
我是“95后”,捏面人捏了20年(图)
//www.workercn.cn2017-10-12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郎家面塑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我是目前郎家面塑年龄最小的传承人。爷爷去世早,我出生晚,在物理世界中我们是没有过接触的,但是看过老人家的一些影像资料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

  1921年,我爷爷郎绍安拜师“面人王”赵阔明,学习面塑手艺。1957年,作家冰心专门写了一篇报道他的文章,高度称赞面人郎的手艺。当时爷爷已经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林,成为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老艺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过许多坎坷,这也使他在创作大量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作品时饱含激情。后来又作为中国人民的使者出访多个国家,他的作品作为国礼屡赠给外国政要。

  从我爷爷到我父亲这一代人,再到我,面人郎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虽然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但对郎家面塑的讲究和坚持却是一样的。我不能让长辈们失望,也必须承担起传承家族技艺的责任。

  我与面塑,结缘于儿时。受祖父辈的影响,我很小就喜欢上了捏面人。3岁开始,我跟随父亲郎志春学习面人技艺,别看我年轻,但是到现在我已经学捏面人快20年了。小时候,每当父亲捏面人,我总能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看,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6岁时,我可以独立制作面人了,父亲给我立下规矩,一个假期必须做50个,当别的孩子写完作业出门玩耍时,我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屋里捏面人。神奇的是,作为“95后”,虽然有着“95后”的叛逆和特立独行,但对面塑手艺我却从来没有过抵触情绪。

  八九岁时,我开始学习捏娃娃。娃娃的手只有人的小拇指指甲那么大,要先捏出一根长面条,尖端变窄一点,然后分出大拇指,再用小剪刀剪出4个手指。我总是捏不好,向父亲求助,而父亲总是淡淡地重复着一句话:“要想捏得好,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自己练。”

  一赌气,我便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反复练习,直到有一天,一气呵成捏出了一个娃娃,得到了父亲和长辈们的称赞,我终于有了自信心。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和对艺术的理解,我在16岁时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18岁转为会员。2008年,我制作的面塑《寿星》获得了“同仁堂杯”新苗奖。

  长辈大多从名著、京剧中撷取灵感

  我更喜欢“小黄人”“葛优瘫”

  长辈们的作品大多从名著、京剧中撷取人物形象,而我不想循规蹈矩,相比之下,我更偏向从电影动漫和当下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寻找灵感。我的主要灵感,全部来自“80后”“90后”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像《灌篮高手》《花季》《葛优瘫》《这个杀手不太冷》。父亲很尊重我的想法,我们俩经常交流,并碰撞出新的火花。从某种程度来讲,父亲比较纵容我,不管我想做什么,他都会支持。有些时候也会把我的建议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在我看来,面人郎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表达:祖父郎绍安走街串巷,用面塑讲述了那个时代的老北京;父亲郎志春在看过样板戏后,将白毛女、林海雪原的故事捏成面塑作品;今天我看过《灌篮高手》之后,用面塑表达对篮球的热爱。北京早已不是祖父与父亲当时的样子,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随着时间的前行发生着变化,所以我想,要想让郎家面塑世代传承下去,面塑题材就必须做出改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