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美术教育家傅植桂(图)
//www.workercn.cn2016-10-21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50年初秋,一个武清后生迈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就是后来成为我国颇有声望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傅植桂。

  傅植桂祖籍黄花店,1931年6月生人。1953年他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得知鞍山钢铁公司需要人,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背上行李,从首都来到了东北,甘愿离乡背井跑到鞍钢做一名基层美术干部。后来,傅植桂又来到吉林省美术创作室,从此他的画笔就对准了各行各业的工人群众。从鞍山钢铁公司,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及通化矿务局,无不留下他繁忙的足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植桂的主要作品都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讴歌不同职业的产业工人。与靳尚谊合作的《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是傅植桂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完成于1950年,发表于《人民日报》《新观察》《展望》《工人日报》及《吉林文艺》,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单页,这幅画曾荣获吉林省第四届美术展一等奖。《清晨》是他上世纪60年代在油画研究班毕业时创作的,1964年《大公报》作了刊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彩色单页,著名诗人臧克家专为此画配诗《清洁工》:大街小巷一夜醒来,车轮忙转人脚飞快,头面干净真爽快!生活沸腾像大海!光亮的地,光亮的天,眼里不见心里感激,一团朝气扑满怀,感激你双手净尘埃。上世纪70年代,傅植桂的作品《毛主席视察汽车厂》被编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及《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等大型画册,20余家全国及省市报刊进行刊登。

  傅植桂在艺术表现上融合了中西画法,既吸取了以固有色为主的中国古代年画的表现手法,又略有明暗变化,使人感到既有民族特点而又不陈旧;他用色明快鲜艳而不轻佻飘浮,使人感到亲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在艺术实践中,傅植桂对美术的普及工作有着特殊感情,他经常组织工人进行美术创作,受到工人群众欢迎。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对傅植桂写下一段评语:“他学习油画,且重视美术普及工作,画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说明傅植桂对于党的文艺方针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傅植桂是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创建者之一。早在1958年,为筹建美术系,他随同当时系领导,奔走于北京、天津,采购了大量教材教具。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忘我地教授学生素描、色彩、油画及创作等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学生严格要求,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创作课的教学上,一直重视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坚持正确的艺术创作道路。

  傅植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先后9次参加全国美术展,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并举办过个人展览,同时还参加过国外展览,有7次获奖。他被列入文化部组织编写的《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他的名字被列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并被载入中日合编的由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