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陈廷佑:一泓诗酒书风流
//www.workercn.cn2017-02-0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今日想来,虽然当时的艰苦环境没有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却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个快乐、自由、值得怀念的童年岁月。

  父亲和哥哥都是村子里的文化人,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对诗词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真正接触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繁体、竖排的《聊斋志异》。那时候家里有很多书,整齐的码放在墙角的书柜里。我记得很清楚,有次我拿着一本厚书,横坐在院子里木梯上看,悬空的两脚荡荡悠悠的,好不自在。恰好被大哥看到,就问我看什么呢?我说看《红楼梦》呢。他说你这么小看这干嘛?还是看《聊斋》吧,随手就把《红楼梦》收走了,又把一本《聊斋志异》塞给我。今天想来,大哥可能觉得聊斋里那些鬼狐仙怪的故事,更符合我当时的年龄段吧,毕竟那时我也只有十二三岁。

  《聊斋志异》一套四本,我就一本一本翻着看,看了还忍不住讲给人听,村里有不少人都听过我讲聊斋,既有玩伴,也有大嫂、大婶们。

  有一次,在另一条街上遇到一位本家哥哥,他是教过几年书的,突然问我:“听说你看懂聊斋了?”我说“啊”。他说“啊什么啊,你真看懂聊斋了?我不信。”他当即拿过一本,随便翻开一篇说“你给我讲讲这是什么意思”。我就照他说的讲了讲。他又翻开一篇,我又讲,他十分讶异道:“嘿,你这么点儿年纪还真看得懂《聊斋》了,我算服了。”从此村里就传开了,说老陈家那小小子看得懂聊斋,那字文就很深了。这事儿在村里传了一阵子。

  能看聊斋而引发村人的诧异,陈廷佑可没想到。他由看聊斋而开启了比同龄孩子更丰富的阅读之路;讲聊斋而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之后形成他文学的基础,以及由读书而提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是奠定坚实根基的重要阶段。

摇曳生姿的军旅生涯

  陈廷佑求学成长的年代,恰逢文革时期,幸运地是他当时所在的环境并未使他的学业受到过多的干扰,使他得以从小学一直念到高中毕业、直至参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廷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正是在他的恩师古珍琦、平小保指导员的力荐和帮助下他才顺利地走入了军营。

  陈廷佑动情地回忆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影响。因千里野营拉练时在宣传鼓动组负责喊口号表现突出,他由一名普通士兵成为了副班长。而后又接到师部宣传科的通知当上了通讯报道员,从此开始了军旅文字工作。对于自己在部队成长的这段经历陈廷佑记忆犹新。他所在的187师格外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给了陈廷佑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他日常的任务就是给报社投稿、写消息通讯,跑北京送稿子。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以及地方报刊都发表了大量作品。

  最让陈廷佑感觉幸运的莫过于当兵期间结识了很多文化高人,他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接触、了解他们并得到了无私的教诲。“后任安徽旅游局局长的张脉贤就是我在部队的启蒙老师,当时任宣传干事的他拿出自己的作品,一本天津百花出版社的64开本《小歌剧》,编剧张脉贤,这是我第一次面对一本书的作者,感到非常震撼。”陈廷佑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当时的崇拜之心。我国著名的歌词作家王石祥也在陈廷佑的部队,创作了包括《十五的月亮》、《打靶歌》在内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陈廷佑感慨地说:“在部队接触的这些人给我的影响是振聋发聩的,具有醍醐灌顶的意义。部队还把我送到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北京军区的歌曲创作学习班,使我有机会在专业机构向专业人员学习。这些经历对我走上文学的道路起到关键作用,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学识,意义重大。我永远忘不了部队对我的哺育。”

  陈廷佑31岁那年因百万大裁军结束了军旅生涯,有幸走入了之后供职达三十年的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合署办公,陈廷佑从副主任科员干起,主要承担机关的文字工作,全年总结,请示报告,领导讲话,各种证明、公函等等。踏踏实实工作的同时,他始终没丢下诗词书法梦想,特别是诗词创作是始终没有放弃的爱好。由于工作机会,他有幸接触到肖乾、启功、肖劳、孔凡章、王遐举、许麟庐、卢光照、林锴等诗书大家,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最可宝贵的做人、做事道理,以及他们作诗、作书的真传。“有诗书为伴,悲欢逆顺,且由来去”。他沉浸在自己所钟爱的艺术里,一直对生活的馈赠心存感激。他的原创诗词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典雅优美,同时更饱含了对现实生活、家国情怀和人生世事的真挚感悟。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