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农民工们的新年新愿望
//www.workercn.cn2017-01-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收入高一点,及时拿到钱;给自己打工,做个小老板;寻找另一半,组建新家庭……

农民工们的新年新愿望

  再过一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在过去一年里,农民工朋友有喜悦有忧愁。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农民工工友们都有哪些愿望呢?《工人日报》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走访。

  建筑工张永顺:希望多挣钱,及时领到工资

  来自辽宁朝阳的张永顺,去年一直和几个老乡在北京石景山一处建筑工地打工。1月13日,在北京过了13天“无所事事”的日子之后,他终于拿到了工资,踏上回家的路。他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之所以在这里逗留是因为他们一直没能领到工资。工程结束后,工头一直拖着不发,这可急坏了他们。

  “你跟他问工资的事儿,一直拖拖拖,就是不发。” 张永顺说:“为了等工资,这十几天来一直在这耗着。之前有雾霾已经停工了不少天,按天结钱的工作,没干几天活,还要往外出钱,心里难受啊。”

  老张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开发商的钱是到位的,但是到承包商这边工资就卡住了。“希望工头不要一直拖着,等工资挺急人的。”张永顺皱着眉头说。这几年,他打工去了不少地方。“赚钱不易,又总会时不时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每人被拖欠了7000多元的工资,到现在还没发。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工资能发得爽快一点。”

  机床工王克:给自己打工,当个小老板

  来自安徽宿州的王克,是家里的独子,1993年出生的他在外打工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初中毕业后,他便开始跟着亲友外出务工。今年刚过完元旦,王克便辞职回到了老家。谈及来年的愿望,王克期待能给自己打工,当个小老板。

  “去过苏州、温州,也去过嘉兴。”这几年,王克辗转各地,做过不少工种。“一开始去的是服装厂,又换到机械厂,后来是鞋厂。”虽然期间换过不少工作,但王克也并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除了赚钱,积累经验和技术是他最大的收获。

  王克现在浙江温州一家机械厂加工机床,但是来年他准备回到做鞋的“本行”。在外锤炼多年,王克比多数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稳重而不失锐气,“过完年回温州做鞋子批发,我有技术有人脉,不能一直给别人打工呀。”

  说到自己做小老板,王克承认自己面临着一些问题。他专门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做生意要懂行业懂行情,有社会资源。这两方面我很有信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不过事在人为,总能想到办法。”

  纸板厂技工韩雷:寻找另一半,尽快组建家庭

  韩雷来自山西临汾,在河北省固安县一家纸板厂打工。1月13日,韩雷守候在回家的月台上,准备踏上归途的列车。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纸板厂主要生产包装箱所用的纸板,厂里生意不错。去年一年,他收入不错,技术上也长进不少。经过半年多的历练,他现在已经从一名普通技术工成为了一名机长副手,很快就能成为一条生产线上的“掌舵人”。

  相较于工作上的顺利,在婚恋上韩雷有点打不开局面。虽然他正处于婚恋黄金期,但由于流动性较大、交友圈子较窄、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韩雷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一样面临着“牵手难”的问题,亲友的催婚更让他们困扰。

  韩雷腼腆地笑着说:“我这次回家,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相亲。”他坦言,尽管现在的纸板厂待遇不错,但如果这次回家相亲能相中就不会回固安了。“如果能确定结婚的话,我就在家里找个活儿,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月嫂杨姝:把女儿接来,让她早日融入

  1月19日13时许,《工人日报》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2号楼三楼产房见到月嫂杨姝时,她正在给新生儿喂奶。为了照顾产妇和宝宝,杨姝今年要在雇主家过年。

  杨姝今年42岁,来自沈阳市苏家屯区农村,现在是沈阳娘子军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月嫂。她的爱人是一名电工,在建筑工地工作。杨姝进城打工18年,家政、护工和月嫂都做过。月嫂做了4年,现在30天能赚4000多元,找她做月嫂的雇主都要排队。夫妻俩已经在沈阳买了房。“以前留在城里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梦想成真了。”杨姝脸上挂着笑容。女儿乐乐在沈阳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读四年级,是杨姝最大的牵挂。即使同在沈阳,杨姝有两个月没见到小女儿乐乐了。由于月嫂都是吃住在雇主家里,接活儿就要连续工作30天,只有间歇时才能休息两三天陪陪女儿。去年9月,乐乐从农村转学到沈阳,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转学跟不上教学进度,乐乐期末考试英语才得了45分。”杨姝翻出家长微信群里的图片指给《工人日报》记者看。杨姝特别希望女儿寒假可以补补课,但生活拮据的她拿不出补课费。提起乐乐的学校生活,杨姝接着说:“我不在家,爱人照顾她,难免粗心。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告诉我,没有同学愿意和我女儿玩,这让我特别伤心。”杨姝告诉记者,由于她平时忙工作没时间带孩子,她特别希望来年能带女儿,让她多长见识,更快地融入城市。

  环卫工沈永林:日子有奔头,跟着公司变好

  “虽然每年过年都不能回家,但心里还是踏实,日子总有奔头。这个月我涨工资了,除去‘五险一金’拿到手的有3215元,比去年又涨了500元。”沈永林开心地说,“今年涨工资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希望明年公司更好,我们也更好。”

  今年37岁的沈永林是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洁环卫公司的清扫清运部员工。每年春节他都是和垃圾清运车在一起过年,今年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来自云南曲靖市沾益县白水镇的沈永林说:“我们工作量最繁重的时候就是过年,除夕晚上一般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由于昆明把度假区作为除夕燃放烟花的固定地点之一,每年除夕海洁公司的环卫工凌晨1点就开始清扫路面到早晨7点才可以恢复路面的整洁。

  说到愿望,沈永林低头回忆。“大大小小的愿望,公司都帮我实现了。”我和媳妇儿都是农民工,没有钱办婚礼,公司帮我安排。“沈永林回忆起婚礼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在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滇池路上,两辆洒水车披红挂绿在前面开道,用洁白的水柱形成拱门,拱卫一辆小轿车缓缓前行……在公司10年的时间里,沈永林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老家建了新房,也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变化。沈永林说:“自2006年以来,公司先后26次给我们加薪,人均月工资从当时的34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210元。只要认真做工作,我们跟着公司一起好。”

  混凝土搅拌工李先民: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春节将至,西南大地气温仍未回暖,位于成都市驿都大道旁建筑工地上,近几日,明显失去了往日的人潮涌动。重体力劳动后,29岁的混凝土搅拌工李先民直起腰板,点燃一支烟准备休息片刻,汗水已经湿了脊梁,他便索性脱掉大袄,人体散发的热量在空气里凝结成气,与吐出的烟雾混成一团。这是他来到成都的第五个年头。这五年中,他与妻子结婚,并有了自己可爱的女儿,美中不足,便是一年到头聚少离多。

  李先民出生在贵州的一个偏僻山区,作为家中长子,他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全国各地一路辗转,备受漂泊之苦。最后,因一位同乡的推荐,他成了中建三局绿地中心468项目建筑工地一名混凝土搅拌工。

  “我每隔一年回一次家,回家成本太高,不如留下来多赚点钱。”未满30岁,李先民的头上已有些许白发,他告诉记者,家人一直希望能够在城里买房安个家,过年时候干活能够赚三倍工资,多努力就会离目标近一点。李先民说,打工是枯燥的,但只要在下班后能跟老婆打个电话,听到女儿牙牙学语地叫爸爸,就倍感幸福和温暖。“我想拼尽全力把最好的都给妻子和孩子。”这是李先民在新年时许下的心愿。(记者 刘旭 黄榆 李娜 通讯员 李慧伦 实习生 陈黎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