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记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们:世纪工程的精神脊梁
//www.workercn.cn2014-12-2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赶上了,就是一种使命!关键时刻冲得上

  站在崭新的干渠不由感慨:1432公里,穿山越岭,跨江过河,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南水北调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也创下多个世界或国内之最。在这背后,离不开建设者们的矢志创新。

  创新要勇于担当,敢闯敢试。穿黄工程是中线的咽喉,“穿黄不通,千里无功”。2008年9月3日,盾构机在掘进1360米后,刀具坏了。在这么深的水下修复刀具,国内外尚无先例。怎么办?自己攻关。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过程——在水下刀盘周边会不会塌方,一旦发生意外,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为抵消水下35米的沉重压力,修复区域需要注满高压空气,连呼吸都困难。这些勇敢的“检修工”待上半小时左右就筋疲力尽,回到减压舱休息3个多小时才能慢慢恢复体力。危机重重却勇往直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更换各种类型刀具148把。

  “赶上了,就是一种使命!关键时刻就要冲得上。”检修工武进说。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创造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创新要耐得住寂寞,执着坚守。在南阳段,遇到的是“工程癌症”——膨胀土。“这种土遇水膨胀,无水干散,在上面没法修渠。”试验段项目经理朱建军说。头三年,他们挖了13个大坑,一直和这种土较劲。“3年,我们没干别的,天天就在坑里玩土,尝试不同方案。”他说。执着攻坚,终于迸发智慧火花:在膨胀土中掺入3%到5%的水泥,改造后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经济。

  创新要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在河南省鲁山县境内,长江水将通过世界规模最大渡槽——沙河渡槽,跨过沙河、大浪河、将相河三条河流。这条全长11.9公里的“飞渠”,要把一节节重1200吨的槽身,架到10米高空,难度可想而知。建设者们攻坚克难,保障渡槽严丝合缝,经过两次充水试验,实现了“滴水不漏”。

  没有创新,就没有南水北调!广大建设者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全力开展技术攻关,趟出了一条突破常规的创新之路。南水北调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国内专利110项,展示出南水北调的自主创新能力。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