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刘昊槟:“技术牛人”谱传奇(图)
//www.workercn.cn2016-06-2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技术牛人”谱传奇

——记中交港珠澳大桥I工区项目部技术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昊槟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横跨珠江口的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因为它的建设,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刘昊槟才与珠海结缘,并在这里取得一系列成绩。不到30岁的他,是一航局一公司第一批参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员工,而他也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十项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模范工人”的获得者,在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时,他和同事们一起风餐露宿,创下“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传奇;岛上隧道结构施工展开后,他又成为了关键施工节段的现场负责人——他将全部青春挥洒在伶仃洋上,将一项项创新工艺应用于工程建设,一步步成长为“技术牛人”,谱写下一段段传奇。

刘昊槟接受记者采访。正中午的太阳刺的眼睛睁不开。中工网记者朱晶晶 摄

  九河南下踏征程

  “2010年11月28日,我来到珠海,是一航局一公司首批参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员工。”刘昊槟对记者回忆。刘昊槟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批进驻的技术员,“刚来的时候只有6个人”。初来珠海,看到港珠澳大桥的新闻报道,刘昊槟十分兴奋,“想到即将参与的是这么大的超级工程,感觉特别自豪”。然而,来到项目,林鸣给各工区布置了详细任务后,刘昊槟顿时觉得沉重了起来。2006年,23岁的他从黑龙江工程学院毕业后,只身来到了位于天津的一航局一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如果不是港珠澳大桥,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据他回忆,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出生再到哈尔滨读大学,以及工作后到了天津,一直都是在待在北方,甚至连旅游时都未曾去过南方。如今,经常在珠海唐家湾与伶仃洋西人工岛之间往来穿梭的他,已略为适应了南方的气候。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中,采用人工岛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方案,而120个超大钢圆筒的振沉远远超出一般的结构施工。“方案已经设计好,我们要按方案编排出详细的施工计划,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刘昊槟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理论上的设计方案变成现实的东西。说起来简单,真正要在深海中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人工岛围护结构的钢圆筒,最高的超过50米,重量更是达到550吨以上,若以3米为一层计算,这个插入海底的巨型钢圆筒约相当于17层楼那么高,而120个钢圆筒的总重量更达到了6万余吨。

  百炼成钢“小专家”

  为了确保首个钢圆筒顺利振沉,刘昊槟所在的I工区项目部(一航局一公司)从刚入场开始,就步入了一切以首次振沉为核心的紧张筹备阶段,复杂的技术工艺同时压在了刘昊槟的肩上。为了全面掌握和解决施工中的难题,刘昊槟虚心向一航局一公司老技术专家陈枕南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为解决钢圆筒施工中的定位困难,爷俩经常晚上通宵达旦的交流,大有“患难”父子的感觉,而且越讨论劲越浓。刚开始施工方案初步设计为导向臂定位,后来经分析优缺点,导向臂对刚度要求很大,而且做完后尺寸上可能很占空间,同时要具备收缩功能,施工相当不便。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刘昊槟经多次与技术人员互换意见,最终在设置弧形限位架上达成了共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他还利用前期准备的时间,参照国外工程实例,认真拟定钢圆筒振沉工法,最终通过了交通部的2次专家技术论证评审,获准实施。

  2011年5月初,钢圆筒振沉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项目部多次召开技术交底大会,并将“5.15”当日工作细化到了每个人及现场施工的每一分钟。5月14日,刘昊槟提前赶到了施工现场,配合相关领导把所有该准备的工作都安排到位,只期待第二天激动人心那一刻的到来。首振当日,清晨5点多他就早早起床抓紧投入到战斗准备状态,全程亲眼见证了自己半年来经反复研究形成的施工方案终于得到了实地检验。

  此后,从5月28日振沉第二个钢圆筒到围堰合龙,再到东、西人工岛成岛,每一个钢圆筒振沉时他都在现场紧盯施工,尤其是每船钢圆筒运抵珠海后,他还配合现场生产领导组织船舶驻位。随着技术的熟练,钢圆筒的振沉速度也在不断刷新记录,“一日两筒”、“四日八筒”、“一月三船”、“一日三筒”……

  “最累的时候当属‘四日八筒’的那段日子,”刘昊槟讲,2011年7月下旬,自第五船钢圆筒运抵施工现场后,每天他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创下连续4日内即将第五船的8筒全部振沉完毕的记录。那段时间,自己全程吃住海上,每天都是早上不到5点起床,最晚一次11点多才回到生活船。“每一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简单吃口饭后,脑袋一贴在床上就能睡着,每次都是睡得非常踏实。” 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刘昊槟兢兢业业地奋战在伶仃洋上,更是,创下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传奇,而他自己也渐渐成长为一个“振沉小专家”。

  隔海相望的爱情

  刘昊槟最后谈起了家庭。来珠海已经六年了,刘昊槟为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常期忙碌在海上,忙的时候根本无暇想这些。“今天有点兴致,因为我的工作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刘昊槟聊到,他太太叫杜雒凡,在学校时的成绩非常好,基本上每年都得奖学金,而为了他的筑港筑桥事业,放弃刚刚起步的事业,他心里都有数、也很感动。辞职之时的杜雒凡也许会有一些痛苦和纠结,但她从未和丈夫发过任何牢骚、说自己如何牺牲之类的话。

  辞了职,老婆孤身跑到珠海,原以为拉近了些距离、能有更多的相处时间,但没想到,两个人之间隔着伶仃洋、能见面的次数实在是少之又少。六年来,刘昊槟和老婆从来没有去看过一场电影,更没出去旅行过。当初来珠海之时,俩人约定有机会要一起去看中山大学全亚洲最长的教学楼还有总校区,但三年过去了他们甭说总校区、连中大的分校都没去过。

  2014年4月,刘昊槟的女儿天天出生。初为人父,刘昊槟只请了一周的假,看望刚出生的女儿、刚分娩完的妻子以及重病的母亲。妻子、女儿、母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在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刘昊槟却无法陪伴,只能每天晚上通过网络视频聊天表达思念,刘昊槟对家庭怀着深深的歉疚。

  如今,孤岛上的刘昊槟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希望医学科技重大突破,能够治愈母亲的疾病,恢复健康;二是希望港珠澳大桥顺利竣工,这是他作为建设者实现“从无到有”“沧海变桑田”的责任和期盼,更是为了回馈家庭,弥补这些年对家人的缺憾。刘昊槟说他最喜欢的歌曲是《牵手》,因为这就像他和杜雒凡的爱情,从喜欢彼此的那天,就牵起了手,无论多少困难都能够一直到老,就是他们的幸福……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进行至今,已经顺利完成60%。这其中,离不开刘昊槟在内的数千名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家属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中,有太多太多像刘昊槟一样的“筑岛人”,同时今后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技术牛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当代航一人的风采。他们把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了建设岛隧工程的征程上,他们把所有热忱与足迹都凝固在了这片生机勃发的沃土中——因为他们,大桥建设的明天将会更加的闪耀与荣光。

  相关链接

  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项目。中国交建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了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国内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首个海底沉管隧道。沉管浮运安装将决定大桥建设的成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