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要树根:山区教书26载 当年学生成同事
//www.workercn.cn2017-09-13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树根在给学生补课。

  “遇到这样的题先不要着急做,要仔细看清它的考点。”“谁能告诉我,解这个题的关键点在哪里?”

  “×××,再看就把你扔出去,那你就能看清外面飞过的飞机了。”

  ……

  这是9月4日上午迎泽区孟家井寄宿制学校初二年级数学课堂上的情景,讲课的教师是46岁的要树根。这天是学生们开学的第一天,这天也是要树根在这里教学第26个年头的开始。

  26年的时间,他见证了这个山村学校的变迁,送走了一批批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如今,他的3名学生成了他的同事,还有学生常常会到学校里看他,跟他聊一聊近况。

  扎根山区教书育人

  “前方右急转弯,请慢一点。”

  “前方坡度较陡,请慢一点。”

  ……

  9月4日上午,记者去往学校的途中,导航里不时会传出这样的提示音。

  记者走的这段长达10公里的山路,是要树根每个工作日都要走的路。20多年来,他见证了这条路从最初的坑洼难行,到能两辆车错开通行,再到现在能容3辆车同时通行。“路比以前好走多了,但考虑到安全,冬天下大雪的时候还是会封路,每到那时,我们就在离学校8公里远的东山煤矿门口等着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步行去学校。”要树根说,这个时间段就是他和学生们交流的最佳时机,告诉学生要照顾小学部的弟弟妹妹,他和同事们常常是一个人背着好几个书包。要树根觉得,一路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会成为孩子们一生中的美好回忆。

  要树根就是孟家井村人,不过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父母去了榆次居住。1991年,20岁的他从太原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孟家井中学。那时,孟家井中学还是一所乡中学,学校初中3个年级3个班的学生,是来自乡里7个村庄的学生,学生们在学校的两排平房里一起学习、一起吃住。

  “那时候条件苦,冬天和学生们一起烧煤块取暖,一年四季和学生们去附近的井里挑水。”要树根说,当时,一个班里只有十几名学生,但他能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对知识的渴望,那种渴望让他有了扎根下来教书的念头。扎根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那会儿正是经济在煤炭推动下增长迅猛的时期,他的很多发小都有了不错的发展,看他在山区学校挣不了多少钱,发小们纷纷劝他下海经商。让要树根抵制住劝说和诱惑的,就是孩子们的那种渴望,“我决定用自己所学,带着孩子们一起成长。”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学校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只有初中的学校现在有了小学和初中,学校也成了孟家井寄宿制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以及教学设施都比较齐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回想过去,要树根说,别看现在每个班里的学生都是满员,在此之前,随着撤乡并镇,孟家井乡成了孟家井村,周边的煤矿石膏厂关停后,乡村也在一天天地凋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离开,学校里的学生也少了。“那个时候,我感觉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句空话,也感觉特别迷茫。2013年,学校决定进行自主学堂课改实验,我主动找校长报名,申请加入课改第一梯队。已经40多岁的我,要改变这么多年的教学风格真的不容易,可我坚持下来了,我告诉自己选择了当老师,就是选择了坚持。”要树根说,随着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多了,他又从学生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