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凤:下岗不畏艰难苦创业 致富回报社会乐助人
//www.workercn.cn2017-01-1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二、 树雄心做大做强

  2007年,一王凤夫妇筹集30多万元资金 ,建厂地,购设备,招员工,没隔多久郑氏米业正式生产。可事与愿违,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产品打不开销路,生意不景气,加工设备时常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金一年周转不了一次,要账的挤破门 ,企业陷入困境。关键时刻,王凤冷静思考,她认为商场如战场,困难总是暂时的,生产经营中不能怕担风险,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商机。

  2008年10月,稻谷价格一路走低,卖粮难,农户们一筹莫展。王凤凭着多年来在商海中积累的经验,抢抓机遇大量收购市场上积压的稻谷,用完自己全部流动资金后又东借西凑,一下子收购了50多万公斤稻谷库存起来。2009年春节刚过,稻谷涨价。到六七月份,每市斤上涨了几毛钱。就这样,她一把净赚30多万元。王凤心里乐开了花,开始谋划郑氏米业的未来。为了打开销路,她独自一人跑广州,去浙江,到上海,下江苏,制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建立起产品的销售网络。很快产销两旺。正当他们财气旺盛时,2009年底,场地出租户突然提出要解除土地租赁合同。历经几番协商交涉,对方付给她80万元。怀揣着这笔钱,王凤的心里空荡荡的。难道自己创业的梦想就此了结了吗?她不甘心。2010年3月,她顶着家人的反对和压力,卖掉自己的房子、车子以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150万元,开始谋划筹建更新更大的郑氏米业加工厂。此时,她心里非常沉重、害怕、担心,她深知这是在玩火呀。赌上自己的全部家产,如果输了,也许再也爬不起来了。爱人郑彪多次劝她不要再干米厂了,她坚定的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世上没有绝望的路,只有绝望的人。只要人生不绝望,生活总会有希望”。定下心的事必须干下去。就这样,她硬是咬紧牙关,顶住白眼,又用哥哥的房产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40万,总算凑齐了新建郑氏米业厂房资金。

  2010年9月,历经千辛万苦,新建日产200吨大米的郑氏米业一整套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正式投产。王凤,这个曾经的下岗女职工,演绎人生的主角戏,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打造了一个大舞台:企业实现滚动发展,产销两旺。注册的“鑫福顺”商标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深受广大用户热捧。 

  三、献爱心回报社会

  靠着艰苦创业,王凤从一个身无分文的下岗女职工,发展到固定资产过千万的女老板,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蝶变。走出了实现人生美好价值的心路历程。她成功了、致富了,但她不忘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乡邻。十几年来,她吸收安排的下岗职工在她米厂上班的有50多人。一起和王凤下岗的朱文勇、万宝玉生活非常困难,被王凤安排在米厂上班看机子,每人年薪10万元。他们的妻子也都被安排在车间工作,年收入每人3一4万元。有个吸毒青年受管制回到家后屡遭家人白眼,在他心灰意冷时,是王凤收留了他,让他在企业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给了他生活门路,使他重新做人。现在他成了家,有了孩子,对王凤感恩不尽。如今王凤富了忙了,但她富了不忘众乡邻,忙进忙在公益事业上。逢年过节,半岗镇上几个敬老院里,都能看到她捐款捐物的身影。修路,建桥、助学、助残每项必到。光是2016年中秋节前王凤就向谢桥镇81户孤寡老人 半岗镇118户孤寡老人捐款捐物 3万多元。去年9月1日开学后,她又向八里河镇马店村学校捐助两万元助学金。十多年来累计捐款近40万元。

  下岗并没有吓到王凤,反而磨炼她、成就了她,把她锻造成了女强人。如今,她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更没有停下济困的善举。她常说“人的第一个青春是父母给的,但第二个青春要靠自己奋斗得来”。未来她将计划联合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济实体,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道路,让更多的困难农户和困难职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唐树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