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职业闻臭师:靠鼻子吃饭 鼻子不灵太灵都不行(图)
//www.workercn.cn2016-08-15来源: 云南网
分享到:更多

  普通人闻到臭味会捂鼻子,唯恐避之不及,而在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专门“闻恶臭”的专业技术人员——“闻臭师”,其专业称呼是“嗅辨师”,他们是通过闻臭,分析“恶臭”污染程度,来划定级。而要成为一名嗅辨师,需要通过国家认证,还要经过“年审”。为了保持嗅觉正常,他们必须禁烟酒,上岗前要求素颜无香,保持心情舒畅。

  职业门槛高

  并非人人能胜任

  拿起装满恶臭气体的口袋,鼻子靠近吸一吸,做下记录……实验室内,嗅辨师李娅萍正和同事一起紧张地工作。

  为什么用鼻子鉴定臭味,而不是仪器?李娅萍介绍,在环境监测中,仪器并不是万能的,恶臭是多组分、低浓度、低沸点的各种气体混合物,而仪器只能测量出单一气体的浓度。此外,恶臭污染是一种感官污染,需要利用人的嗅觉对恶臭污染程度判别。通过嗅辨,最终鉴定出恶臭污染程度。恶臭从零级到五级,一共分为六级。

  当然,这一职业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必须通过资格考试由国家颁发上岗证,才能参与检测。嗅辨师的判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嗅辨结果可以作为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整治的依据。很多人认为嗅辨师门槛很高,需要有特别灵敏的嗅觉,其实这是误区,“如果鼻子太灵,就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感受,也可能会影响最终判断结果。”李娅萍说,因此,“健康的鼻子”才是首要选拔标准。

  持证上岗后,还要接受“年审”。一般每3年“年审”一次。事实上,嗅辨师在昆明并非是新鲜的工种,早在1996年,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就有了。如今,中心有嗅辨师共17名。他们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并非专职的嗅辨师,平常还要负责各种监测。

  工作不简单

  1份样本7人完成

  嗅辨师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任性”,需要经过反复嗅辨,再经过科学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

  在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记者看到一个有6个格子间的实验室,由于人的嗅觉主观性较强,要保证鉴定结果精确,一个样品往往需要1个判定师和6个嗅辨师同时完成。

  80后“闻臭师”周思辰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工作。目前她具有判定师资格证。判定师相当于嗅辨组长,在具备嗅辨师资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统筹计算能力,负责结果统计分析。

  “判定师需要先对恶臭样品试判,选择一个合适的稀释配比后,连同空气样品,一起给嗅辨师集中嗅辨。6名嗅辨师则需要判断哪个袋子中含有臭气。”周思辰告诉记者,当超过一定比例的人闻不出来的时候,整个试验就终止了,否则还得继续稀释样本进行下一轮嗅辨。

  判定结果试验结束后,判定师会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通过严密的计算公式和统计模型,就能判断恶臭样品是否超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