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玉玲:稻花香里的铿锵玫瑰
//www.workercn.cn2016-07-25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女人就要有梦想,有了梦想,更要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努力追求,用有限的人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从29岁开始创业,三年,弹指一挥间,如今32岁的她自小就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她,一个作业站普普通通的女工,凭着自己的敢想、敢做、敢干、敢拼的创业精神,变身,成为一名的创业、致富女强人,其中无不饱含着创业的艰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她就是黑龙江农垦勤得利农场第三管理区22作业站的水稻种植户王玉玲。

  王玉玲,女,32岁,初中学历,曾在饭店打过工,卖过菜……2014年与丈夫离异欠下外债6万元,家有年迈的母亲,不到3岁的孩子,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王玉玲发誓要干出点样来给自己看。凭着自己的那股子闯劲,借助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稻和粮食深加工的好时候,她决定发展水稻种植。可是最难的就是缺资金,她向亲戚借、朋友筹、向管理区的领导申请银行贷款,有了购置设备的钱,还缺购买物资的款。那缺钱的日子,让她苦不堪言。生性刚强的王玉玲没有被生活的考验打败,看看年迈的父母,再瞧瞧年幼的儿子,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东拼西借,凑足了购买水稻地的钱。

  王玉玲买下了128亩水稻地,就开始了自己的种植水稻生涯。要白手起家、发展水稻种植,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零知识”的门外女汉子,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但她有个坚定的信念:“农场既然大力提倡农业要改革,结构必调整,水稻定大上,育秧是关键,床土当然是基础,我一定要有个超前意识,想创业,想创收,就必须得付出”。那年王玉玲29岁。

  摆盘、插秧她都没雇佣过短工,实在忙不过来了自己亲戚王大爷给搭把手,但是别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的,靠人不如靠自己,为了能省下工钱,少点投入,王玉玲学会了开四轮车、插秧机、手扶式水耙轮(马扎子),忙起来顾不得吃上一口热乎饭,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这块地上了,她舍不得买菜和肉,对于她而言馒头和咸菜是她的主食……即使赶上自己生理期的时候,也没有好好的对待自己,依然没早没晚的在水稻地里忙乎着。扣棚、摆秧盘的季节,农场依然是寒意袭人,王玉玲为了抢农时,起早贪晚,筛苗床土,她不仅装、卸还要摆整齐,她不知疲倦,寒冷的季节,她经常在奔波一天,回到家里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脚已经和鞋冻在了一起……而且当时人们的思想很陈旧,亲朋好友十分不理解,认为干点什么职业都比出大力种水稻地强,甚至很多人觉得她是在招摇过市,把她看作是疯丫头。有的人家雇佣长短工,好几个人经营管理水稻田还种不好呢何况就王玉玲一个女人。王玉玲委屈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心想:自己没偷没抢,靠自己出力,打拼赚钱,有什么可卑贱的呢?可是,当王玉玲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她的心释然了。

  王玉玲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她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二十二队种水稻时,面对自己对水稻栽培技术尚不完全掌握的实际情况,为了弥补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不足,她除了积极参加农场组织的各种水稻栽培培训班外,只要她认为是有水稻栽培经验的农户,她就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请教,把他人的经验经过自己的不断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在她种植水稻的几年中,她勤奋,从来没睡过一个懒觉;她及时、精准的按照农场的水稻经营管理模式管理水田,什么时候大棚通风、什么时候施肥喷药……王玉玲不会晚一分钟,肯定准时做到。所有的水田种植流程、经营管理可以用精、准、勤、拼这四个字来形容,因此她的水稻种植水平在当地都是非常高的,水稻产量也独占鳌头。

  水稻致富,不忘初心。三年的艰辛创业,三年的磨难打拼,没有白费。王王玉玲连续三年种植水稻都是盈利,每年亩产都能达到1100多斤,经济效益7-8万元,这对于一名女职工来说,来之不易,实践证明她选择了种植水稻,一心创业是正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农场的很多人和连队的百姓都认识了王玉玲,热心肠的她,时常关心身边的水稻种植农户。谁家水稻育秧大棚的苗情出现冻害、病害、药害,只要找到王玉玲,她都伸出热情双手、全情相助,钻秧棚内、到苗床前、稻田陇间,察看灾情、协助诊断,确定“施治”方案。她不为名、不求利、不图回报,就愿水稻丰收、农户富起来,农场发展起来。

  如今,大家都为这位年轻的单亲妈妈点赞,通过王玉玲的致富创业故事带动了更多的年轻人步入到种植水稻这个行业,多年的创业历程,让王玉玲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女人要想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和理解,就必须学会自我肯定,不断在自主创业中诠释女人的真正价值!(吴春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