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稻痴”李开斌:“云南的袁隆平”
//www.workercn.cn2016-07-04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水稻就像他的孩子

  他说:“既然干了这一行,就想让老百姓多收些粮食”

  眼前的李开斌,走路缓慢而小心。额头左上侧,拨开灰白的头发,旧伤疤犹在。颈部术后一条长长的伤痕,还未褪。他的颈椎处,置入了三颗钛合金骨钉。

  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李开斌,按医嘱需戴颈套至少休养半年。可三个月后,他又出现在温室、试验田,插秧也去“盯”着。“这样,他才踏实。没办法,他心里就装着水稻。”相濡以沫的妻子,也是他的同事,深深理解丈夫,“水稻在他心里,分量很重。”

  裤管卷到大腿,风雨无阻,在稻田里摸爬滚打,李开斌常常忘了时间,吃饭也要别人左喊右喊。同事说,水稻就像李老师的孩子。

  刚到农科所工作的年轻人,随李老师下田,不留神踩歪了几株水稻。李开斌看在眼里,淌着泥泞跟过来,弯下腰把水稻扶正,年轻人脸红了……在楚雄州农科所水稻站,下试验田轻手轻脚,已成为大家的习惯。

  鲍家村村民董芝平是种田好手。她说,“李老师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抢农时争分夺秒。他和我们一起收割谷子,教我们打谷子要轻拿、稻穗朝下,特别认真。”

  这些年,饱受病魔煎熬的李开斌仍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楚粳系列品种。超级稻后备品种楚粳37号试验示范表现突出;云南首个粳型软米品种“楚粳39号”稻米开发产品供不应求;楚粳41号、42号已通过云南省初步审定……

  “育种工作不下田,发现不了好的品种。”李开斌言语不多,说到水稻打开了话匣子,“既然干了这一行,就想让老百姓多收些粮食。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一粒粒良种,记录着李开斌近40载上下求索的科研生涯,在广袤的田野上发芽生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