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稻痴”李开斌:“云南的袁隆平”
//www.workercn.cn2016-07-04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李开斌在温室工作。(资料片)

  新华社记者杨跃萍、袁雪莲

  58岁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所研究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开斌,被朴实的乡亲称为“云南的袁隆平”。

  他带领团队自主培育成功的高原超级稻,同时兼备高产和优质优势,受到乡亲们的“追捧”。

  他,对水稻呵护有加。为了水稻,他甚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手中有好粮,心里不慌

  种田人说:“李老师了不起呢!”

  197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身泥一身水,李开斌在稻田里摸爬滚打近40载。

  育下一茬又一茬精心选培的种子,收获的累累硕果不负育种人的心血和智慧:27个“楚粳”系列水稻品种经云南省审定合格,其中“楚粳27号”“楚粳28号”是云南仅有的两个超级稻品种。

  迄今,他选育的“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6200多万亩,增产稻谷近40亿公斤。“楚粳28号”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1002.1公斤,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

  6月,滇中楚雄市东瓜镇永兴居民委员会水河村,平整的稻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居委会主任孙文宏说:“种楚粳28号,气候好的年景亩产有800多公斤,差的也有六七百公斤。”过去大伙种植老品种,种得再精细,亩产也就二三百斤,还不够口粮。

  手中有好粮,心里不慌。“李老师了不起呢。”老孙由衷地说。

  “楚粳28号”成功克服了水稻高产与优质难以结合的重大技术难题。经稻米分析测定,“楚粳28号”米质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

  为选种他忍住病痛

  妻子说:“为了种子不要命了”

  命运似乎对李开斌格外垂青,育种成果一个接一个。

  有人把育种比喻为大海捞针。一粒好的种子,就如一根针沉在茫茫大海,等待人们发现并精准地打捞出来。

  为了育种,为了“不错过”那一粒可能出现的好种子,他甚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2010年5月,对于水稻育种工作而言,正是温室做杂交黄金期,李开斌和同事忙得连轴转。这时,他的视力突然下降,双眼模糊,经常头痛得冒虚汗。他仍然扎进温室,心无旁骛配制水稻杂交组合。

  温室里,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为防止授粉时花粉被吹走,还不能开窗通风。忙碌中李开斌往往六七个小时不出温室,出来衣服被汗水浸透了。

  忍着病痛“抢时效”,李开斌带着同事在一个月内如期完成了150多个水稻杂交组合。这时,他才告诉妻子自己要去住院。

  这年6月,李开斌第一次请了病假上昆明看病,医生确诊他患了脑膜瘤,手术风险很大,可能出现失明、瘫痪甚至生命危险。李开斌坦然接受了开颅手术。出院时,医生嘱咐他至少静养三个月。

  出院不久,又到了水稻选种的九月。术后伤口还未愈合的李开斌,坚持要下田。妻子张天春跟他争执,“你这是为了种子不要命了。”可还是拗不过他,只好搀扶着他来到试验田。

  头上缠着厚厚纱布的李开斌,下田拨开一丛又一丛的稻株,剥开一粒又一粒谷子鉴别品质,忙过了30天的“静养期”。

  2015年9月,又是水稻选种关键时刻,李开斌和同事守在试验田投入选种,病魔又一次侵袭了李开斌。

  李开斌的同事阮文忠说,“我和李老师在田里,我看他连笔也握不住,脸上直冒汗。”当时,已选种10多天,大伙劝李开斌去医院,他只是说,“先把田里的种选完吧。”接下来的10多天,“李老师虚弱得吃一顿饭得歇几回,走一会儿路就虚汗淋漓,他还是坚持选种。在种子袋上写编号,笔都握不住,可他歇一会儿又继续。”

  坚持选完种,李开斌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颈椎上长了一个蚕豆大的肿瘤压迫着神经。去年10月,李开斌又接受了一台大手术。术后同事来看望他,他问,“考种做得咋样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