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尕臧卓么:“情定”桥吊16载
//www.workercn.cn2016-06-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尕臧卓么:“情定”桥吊16载

人物检索:尕臧卓么,女,藏族,青海钻井公司桥吊工,青海省优秀青年、青海省优秀共青团员,2015年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美女,开工喽!”随着一声吆喝,一位身穿红色工服的女员工爬上了距离地面约5米高的桥吊操作室。随后,一根根三四百公斤重的钻杆被准确送进只有23厘米的卡口……

  这位女员工就是青海钻井公司桥吊工、青海省优秀青年——尕臧卓么。在“钻工”这个属于男人的行当里,尕臧卓么“情定”桥吊16载,成为同事眼中最美的“美女”。

  “钻工”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而在柴达木钻井就更苦了,且不说工作环境的荒凉,铁家伙、机器的轰鸣,光是一年到头的大风沙尘就让人难以忍受。

  1999年,尕臧卓么大学毕业后来到柴达木盆地花土沟一线,成为青海钻井的一名桥吊工。从此,5寸钻杆、9寸钻铤、7寸套管等这些一般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伴随着她一路走来。

  在管具检修场区,距离地面约5米、长250米的半空轨道上穿梭的绿色“铁皮箱”就是尕臧卓么的工作间。每天早上,她都穿戴好劳保用品,爬上桥吊操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一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尕臧卓么谨慎地操作着桥吊,专注地看着地面钻具的移动,既要保证地面人员的安全,还必须准确无误地将钻杆送进直径只有23厘米的卡口,耳朵还要仔细听着地面人员的指挥,将车好的钻具再运送到指定管架……

  这一干就是16年。在不足2平方米的“铁皮箱”里,冬天手生冻疮、夏天汗流浃背的工作环境中,尕臧卓么总结出了“稳、准、快”的桥吊操作法,并将操作要领编成易学易懂的“通用教材”供班组成员学习。现在,她所在的班组人人都是桥吊的操作能手。

  16年来,尕臧卓么从美丽高挑、皮肤白皙的小女生被风沙洗礼成黑瘦而坚韧的“女汉子”。16年,时间在变,可尕臧卓么“要干就干到最好”的工作信条没有变,同事口中的“美女”称呼也没有变。

  “尕臧卓么是我们的生产技术骨干,只要有她在岗位,我们都非常放心。仅去年一年,经她手修复并供应到井队的钻具就达120万米。”车间主任孙琦说。

  尕臧卓么在一线坚守了16年,骨子里透着藏族女性特有的坚韧。在工作上从来都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她,谈到10岁的女儿时却泣不成声。

  2003年,尕臧卓么与爱人全晓军走进婚姻殿堂时,恰逢钻井大会战,他们只是匆忙地在花土沟一线请同事吃了顿饭。

  2005年,女儿出生。如今已经10岁的女儿在2015年春节前,向尕臧卓么提出了一个要求:“妈妈,今年咱们家能不能不在花土沟过年了,我还没有在敦煌过过年呢!”

  “身为妻子和母亲,我太愧对家庭了,女儿从3岁起就跟着我们,年年都在荒凉孤寂的花土沟过春节。”尕臧卓么说。

  作为女儿,尕臧卓么没办法多陪在父母身边尽孝;作为母亲,她缺少了对女儿的关爱;但作为员工,她做到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由她带领的桥吊班也成为公司的标杆班组。(邢生祥 王得刚 马惠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