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林云志:一线很有干头
//www.workercn.cn2016-06-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林云志:一线很有干头

8年来,清华硕士林云志扎根一线,参与建设了八条地铁。他在工地上不断拓展着一名高学历人才的用武之地

中工网记者 蒋菡  

  一个月要用掉厚厚一本笔记本,一天最多接了几百个电话……林云志真忙。

  他是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城铁公司总工程师,家在北京,目前在福州地铁工作。今年春节后他回过两次北京,其中一次,他回家待了两个小时,另一次,连家都没回,没来得及去看一眼4岁的儿子。

  2015年林云志被评为全国劳模,他好不容易挤出点时间去领奖。同年,他又荣获“北京榜样提名奖”,因为工作太忙,让人代领了这个奖。

  “去年一年里,你所能想到的最让你高兴的时刻是什么时候?”5月18日,本报记者问。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顺利完成项目的一个个时间节点:6月洞通、7月轨通、9月电通、10月列车上线。”

  “不是站在全国劳模领奖台上的那一刻?”

  “荣誉当然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但像今天这样,看到地铁开通后乘客们的一张张笑脸,才是对我们建设者最好的认可。”林云志说。

  2016年5月18日,福建省首条地铁——福州地铁一号线南段开通试运营。这也是清华硕士林云志参与建设的第八条地铁。

  落地才有意义

  2002年,林云志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开过公司,在民营企业干过,还去过研究机构,2008年进入城铁公司。

  转了这么一大圈,在他看来每一段经历都有收获——实实在在学到了很多技术,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科研要尽量满足市场需求。

  初来城铁公司的时候,他的收入并不比在研究机构或是民企时多,甚至还要低一些。

  “可平台不一样啊!”林云志直言,“就好像小作坊造不出大飞机一样,民企大多做的是小零件,而在大国企的平台上,可以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项目!”

  大国企在研发上舍得花钱是吸引像林云志这样的高科技人才的关键。比如研发一个集中控制项目,要花七八千万元搭建平台,初期投入就要数百万元,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在城铁公司,林云志的很多创新想法都得到大力支持,仅地铁动态检测车一项就投了600余万元。“做类似的创新未必能直接赚到钱,但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就看企业是否愿意在这方面花钱了。”林云志说。

  自己的想法能转化为现实,对他而言是这份工作最有吸引力之处。“任何创新的想法只有落地才有意义,即便只是一点点的改进。”林云志说。

  灵感源自现场

  林云志是主动申请到一线的。

  刚到城铁公司不久,在一次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地铁三轨的检测只能靠人工逐段进行测量,不但耗费人力和时间,其准确度也不够高。

  凭借着以前对设备知识的积累,林云志开始了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第一次研究。不久,三轨自动检测装置在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中段施工中亮相,将检测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项目的实际问题,这更加激发出林云志对工程科研的热情。他向领导提出:“我要到一线去,搞应用于项目实践的科研。”

  从解决电缆散乱的难题,完成接触轨检测仪、多功能接口测试仪等小革新、小发明,到研发出地铁动态检测车、隧道清洗车等“四大装备”,再到数据化动车联调联试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全面推广……8年来,林云志在工地上不断拓展着一名高学历人才的用武之地。

  41岁的他已取得工艺研发、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成果23项,解决技术难题2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目前,林云志正在致力于搭建全国首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运维管理平台,该数据平台可降低项目造价,大大减少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这个系统已经做了两年,还有很多地方要细化。

  “创新的灵感都来自现场,最终服务于现场。”林云志说,他从干过的每条线中都学到了新东西,从强电到弱电、集成、施工、联调,还有今后的4G网络运用,学无止境。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