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盛黎明:用生命诠释“为师之道”
//www.workercn.cn2016-01-1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1月2日凌晨5点半,38岁的盛黎明在与病魔搏斗了两年零8个月后,离开了她眷恋的这个世界。

  就在两天前,为了看盛老师最后一眼,远在西藏工作的安徽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牛群匆匆踏上了回乡的列车。然而,车过兰州时,牛群就接到同学打来的电话:“盛老师走了。”

  安徽农业大学师生的朋友圈里几乎都被这条悲伤的消息占据,历届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回合肥,排成上百米的队伍送老师最后一程,还有同学在网上寄托哀思——“大学里最喜爱的老师,大学里最动听的课!愿天堂没有病痛,一路走好!”“上盛老师的课是10年前了,我几乎没有缺过课,笔记做得少有的完整,现在还留在身边,算作一个纪念吧!”

  一名思政课老师的离去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响?在这些悲伤的学生中,甚至有人仅仅听过她的一次课,有的并没有正式上过她的课,为何同样对她充满敬重、感恩之情?

  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

  尽管没有名校背景,但是这个民族学院毕业的回族女生,仿佛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

  牛群至今记得,在开学典礼上,这个身材微胖、留着短发的女老师代表教师发言,“她一走上讲台,气场非常强大”。

  同事李华华有一次在课间路过盛黎明的教室,“她讲课的节奏一环扣一环,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目不转睛,没有一个人走神”。李华华记得,下课铃响了,所有人都没有听见,他们都沉醉在那种氛围中。

  事实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并不好上,讲得不好,学生感到无聊生硬,最后只能“用脚投票”。1999年刚入职,21岁的盛黎明就接过了这门“难上的课”。

  如何让这些一看就懂、一说就知道的道理,真正入脑入心?盛黎明认为,首先是要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想方设法把他们“拉”进课堂。

  2014级学生郑莉记得,讲述“新时期的爱国者”时,盛老师首先播放了电影《卡廷惨案》,随后让同学写观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关键是激发了我们的思考”。

  “您的课让我第一次有了上大学的感觉。”2011级学生岳书威回忆,第一次上完盛老师的课后,就迫不及待地给她发了这条短信。在他的印象里,盛老师讲课风趣幽默、逻辑清晰,她以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给人以启发。

  课堂上,盛黎明总是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讲她的老公,讲她的‘大宝’‘二宝’,讲她评职称的经历,讲她如何处理‘摔倒老人’的问题……”在岳书威看来,有了真实的人生经历作注解,这样的思政课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自从安徽农业大学开展“学生评教”以来,盛黎明创造了连续11次评优的纪录。“这在全校教师中都不多见,特别是一个思政课的青年教师,更为难得。”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说。

  “思政课,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最关键的是,你不能端着架子,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获得认同。”该校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王清平总结道,“盛老师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成功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