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同泽:芦苇荡里显身手
//www.workercn.cn2013-11-2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苇客●刘同泽
芦苇荡里显身手

  职业档案:苇客,专门在秋冬时从事芦苇收割的农民工,季节性较强,他们或夫妻搭档、或父子联手、或兄弟邻居结伴。

  初冬时节,芦花飞舞,机器隆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一辆辆收割机往来穿梭。看着金色的芦苇迎机而倒,操作着机械的苇客刘同泽抹去头发上的芦花,“这几年,随着作业工具逐步现代化,芦苇收割的工作强度已大幅降低。”

  山东省沾化县拥有芦苇湿地面积70多万亩,长苇面积20余万亩。春夏秋三季的芦苇湿地风景优美,到了冬季,这些芦苇则成为造纸产业的重要原料。

  “女怕嫁错郎,男怕进苇塘”。这句流传在黄河三角洲芦苇荡中的俗语曾令很多苇客望而却步。以前,芦苇收割靠的是“一把镰刀一捆绳,一头牲口一地排车”,万名割苇大军每年要在寒风刺骨的苇荡中工作3个月。

  50岁的刘同泽是山东省阳信县劳店乡斜庄村农民,1998年开始到沾化苇场割苇子,当起了苇客。“最初使用镰刀收割,用镰刀割苇子是个力气活,壮劳力一天使大劲儿也就收割四五百斤。 ”回忆起15年来芦苇收割工具的变化,刘同泽说,“现在收割、运输全是机械化,一天能收割万儿八千斤没问题,一人干原来20人的活儿不费劲。”

  刘同泽聊起了当苇客的历史。1997年霜降过后,刘同泽和妻子第一次赶着马车来到沾化苇场,用镰刀割苇子,夫妻俩住在地窖里,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干粮走进漫无边际的芦苇荡里,饿了啃一口硬邦邦的馒头,渴了喝一口带着冰碴的水,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双手由挂满血泡到磨成老茧。晚上,回到窝棚,倒头便睡,寒风拂面,却全然不觉。

  随着生产条件的好转,刘同泽买了一台燃油的圆盘锯,虽然一天能收割三四千斤,一天下来也不轻松;前年,刘同泽享受农机补贴政策,购买了四轮拖拉机悬挂收割机。“现在有了悬挂收割机,赶着钟点进苇场。中午回到场部驻地,妻子给弄俩三菜,吃饱喝足后开着机器接着干,一点也不窝工。”刘同泽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刘同泽说,从镰刀到使用圆盘锯再到机械化,相比较,现在机械化收割最科学,完成工作量大,操作安全系数高,缩短了收割时间,节省了劳动力,并且不伤苇根,来年钻出来的苇芽子多,芦苇生长好,产量还在逐年提升。

  从实际情况看,人工收割芦苇是一项劳动强度大、用工多、费用高、雇工难的生产作业项目。现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芦苇收割面临着雇工难、费用高、收获时间长、损失浪费严重的困境。

  刘同泽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以往每年上冻时节,进入沾化苇场割苇子的人多达万名,场面蔚为壮观,一割就是三个月,不到年关不回家;而这两年通过上百台专业机械化收割工具的应用,“苇客”的数量骤减到如今的1000名,20余万亩的苇子一个月就能收割完;以前,一天的收入八十元左右,一个冬季下来收入不到万元;现在一天的收入是7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两三万元。(孔令峰 李向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