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乐平是如何成为“三毛之父”的(图)
//www.workercn.cn2017-09-07来源: 山东商报
分享到:更多

  “三毛”形象源于流浪儿童

  正因为有当学徒的这些经历,张乐平的漫画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这些意识都体现在“三毛”这个形象创作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乐平就创作了“三毛”这个形象,最早的三毛漫画发表在1935年的上海《图画晨报》上,但和《三毛流浪记》中的形象不一样。早期的“三毛”不是孤儿,也没有流浪或从军,他就是个普通弄堂人家的小孩,有父母,调皮、喜欢恶作剧。这个形象画了一段时间就终止了。抗战开始后,漫画家们成立了漫画宣传队,张乐平也参与其中,宣传队的领队是叶浅予,副领队就是张乐平。

  整个抗战期间,张乐平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江西时生活异常穷困潦倒。“当时画家黄永玉和我父亲在一起,他说我父亲穷到要把皮鞋卖掉换钱,以至于光着脚走路的地步。”张慰军回忆。

  抗战时期,张乐平去前线写生,画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漫画、壁画和战地速写。战争对他是一个洗礼,他看到的东西和抗战前发生很大变化,这对他以后的创作风格和内容有很大影响。

  这期间张乐平经历了很多,他在桂林曾经亲眼见到炸弹把身边的朋友炸死,也看到了很多战争孤儿,这些都更坚定了他以一种平民视角来画画。1946年回到上海,张乐平创作了著名的《三毛从军记》,在当时的《申报》上连载,1947年又创作了《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上连载,这两个漫画系列反响极大。“这时的三毛开始变成一个可怜的孤儿,这个形象创作灵感来源于流浪儿童。”张慰军说,张乐平回到上海后,住在亲戚家,一次在弄堂口看到三个流浪儿童围在一起烤火,当时是冬天还下雪,第二天早上再出来的时候,三个小孩就死了两个,“当时我父母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我父亲看到这个场面很难过,联想到曾经看到过大量的战争孤儿,从此三毛的形象就改变了,成为流浪儿童的代言人。”

  为了画好三毛的流浪儿形象,张乐平与流浪儿做朋友,“刚开始穿比较好的衣服,流浪儿童不理他,第二天他就换成破旧的衣服,买东西给流浪儿吃,帮他们推三轮车干活,和他们做朋友,从中观察流浪儿的生活。”

  因为《三毛流浪记》中还涉及到物价飞涨、黑道等社会现实问题,张乐平曾经收到过夹着子弹的恐吓信,所以曾有一段时间张乐平不得不躲到嘉兴才能继续创作《三毛流浪记》,“父亲的稿子每次画好后就交给一个熟识的列车员,他辗转送到上海,报社再派人到火车站去接稿子。”张慰军说。

  张乐平曾画过千佛山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毛流浪记》 以多种版本在国内外发行,出版总量以千万册计,时至今日,《三毛流浪记》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

  说起与济南的渊源,张慰军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乐平曾来过济南,“当时是来参加一个中国美协的会议,我陪父亲来的,在济南住了将近一个星期。父亲来到济南很高兴,他还去博物馆看过一些藏品,还画过一幅千佛山的画作,不过现在找不到了。”

  1992年,“三毛之父”张乐平去世,但直到现在,“三毛”这个人物一直都很活跃,三毛的故事仍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一再被演绎,读者对张乐平的怀念也一直没有停止,张乐平的画作展近年来在国内外展出很受欢迎,张慰军也表示,“我一直计划在济南展出父亲的画作,也正在和有关单位在谈,希望能很快在济南办展。”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