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王城一入深似海(图)
//www.workercn.cn2017-04-12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城一入深似海

——访著名作家、小说《王城如海》作者徐则臣

  徐则臣在郑州市中原图书大厦为读者签书

  4月9日至11日,他难得在河南停留3天,进书城、走高校,又是读者分享会,又是主题演讲,顿时把郑州、开封变成了“徐则臣时间”。作为70后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曾入围茅盾文学奖,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华语传媒大奖等,还因创作上的影响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此番来豫,同行的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王城如海》。在本书中,他写的是我们置身其中的都市,海归、精英、大学生、保姆、快递员、孩子、蚁族……藏身于其中各色人等的现实生活……小说篇幅不长,却挑开了雾霾之下北京的新世相……

  谈城市,郑州与北京“差不多”

  2016年用了近5个月完成了《王城如海》,同时,作者历经了多位亲人患重疾,甚至祖父最终离世,书稿、写作材料在机场失而复得。当记者问这些经历回头看是伤害了小说的流畅与整体,还是成全了小说现在的样子?徐则臣稍作思考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如今看来,是成全,让写作不得不停顿,从而写得更节制,这样的结果是小说的压强、密度更大,更有质感,节奏也得以缓解,不比写几十万字小说那样可以洋洋洒洒。不过,如果不是这些原因,或许小说会更明快一些,不像现在有些压抑。

  徐则臣说:《王城如海》虽然写北京,但作为城市,郑州也差不多。我们面临许多类似问题,比如雾霾、堵车。在小说中,雾霾是一个背景。“我有一个写作习惯,可能会用一些当下的现实背景,但不是写社会问题小说。只有进入我的内心的社会问题,才能变成我的文学问题。雾霾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进入了我的内心,对我的日常生活、情感、整个的精神状态,甚至写作状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来说,雾霾不只是我们空气里面的东西,而是人心的雾霾。我的小说最终是写人们对生活怎么想,他们有什么问题,总归是写人,写人心,写人性。”

  书名取自苏轼诗句“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字面上看,王城指北京,如海是人多。徐则臣解释道:“有时我喜欢站在天桥上看桥下像个停车场似的堵车。如果盯着其中一个人看,稍一眨眼,那个人就可能没了,被淹没了。每个人来到如海的王城,都有自己的梦想,想做事,想脱颖而出,可是我们却常常被如海的城市淹没。”

  从篇幅至时间的自我挑战

  40万字的《耶路撒冷》为徐则臣赢得不少荣誉。对这部《王城如海》,从开本、厚度、手感,他都很满意。他说:“有一天,幼儿园老师跟我儿子说‘我看了一本书是你爸爸写的,开本大小厚薄内容篇幅,特别特别合适’,儿子回家跟我说,爸爸,我老师夸你了。其实是儿子觉得夸他呢,是他的爸爸。”

  当记者问到,如今图书市场为降低成本,有意识如此操作,毕竟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定价较高,可能影响销量,《王城如海》是否是作者与出版社的一次合谋?徐则臣笑笑表示,如果想挣钱,写电视剧或其他方法更快捷。即使这样的小长篇,也不会影响多少图书销量。《耶路撒冷》写了6年,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便想接下来写一个稍短的长

  篇缓口气。也想试试换一个笔墨处理更大的题材的可能性,就是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用50万字解决一个题材,用10万字解决另一个题材。同时,希望给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的“写作习惯”,一长一短交替进行。总写长的,人的心力、体力都不够,不是不能写,而是换一种方式进行调剂,从而保持一个写作者的兴趣和感觉。像跑马拉松,从起跑开始,力量都有一个合理而精确的分配问题。

  《王城如海》中处理时间“绝对没有超过一周”,同样是他给自己设置的一种挑战。如果写一年中发生的事,有很多可写。乔伊斯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上百万字的小说。这种带有极限意义的挑战,对作者来说是一种乐趣和野心,就像纳博科夫笔下词汇的丰富与海明威用词的简洁。

  笔下不一样的北京

  有许多作家写北京,即使他前后脚或同代,便有王朔、冯唐、石康,对于“北京写作”,徐则臣表示,他有野心。与很多作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同,他想把北京搞透。与其他作家所处时代不同,与那些生活在北京的人看北京的视角也不同,他虽然北大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有户口、有房、有工作,但从内心看,他还是个外来者。天安门、故宫、王府等固态东西之外,他关注的是不断流动的人群来了又走了,这些外来人群跟北京的关系。他笔下的北京不是稳定不变的固定建筑,而是流动的,是城市化与人的关系。

  同时,他笔下还引入海外的目光,把北京放在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量。他研究了很多城市,比如巴黎、伦敦、纽约的变迁史,特别是市民社会的形成。对北京的研究投入更多,几乎尽可能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历史、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但写得越多,越不敢轻易谈北京。看得越多,理解得越深,越发现看到的是局部,是片面。他的小说只能写出其局部,但无数个角落,组成的就是整体。

  之前,他写过的一系列关于北京的故事,都是把北京作为一个背景。而写《王城如海》则把北京当作主人公。如果排序,以前他的小说,是人和北京、人和城市,而《王城如海》则变成北京和人、城市和人。另外,之前他笔下多是一些城市的中下层人物,如卖假碟的、制假证的,而这部小说写了很多正经的、体面的人。写完后,他发现,过去写的一堆不体面不正经的人其实做了一堆好事,他们的生活有让人非常感动的地方。但写体面的人时,却发现他们内心的阴影可能比小人物大得多。自然环境的雾霾随着我们的认知,总会治好。最可怕的是心里的雾霾,如果治不好,会影响人的一生。

  与其他长篇小说还有一个区别,这部小说借用了戏剧的形式表达,结构上把戏剧与小说融合在一起,包括借用了许多戏剧元素,比如说戏剧冲突、偶然性、矛盾的瞬间变化等。

  《王城如海》的延伸……

  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徐则臣认为,70后作家不像是50后、80后那样被评论“集体印象”,这恰恰是70后的价值所在,作家个体的独特性。70后经历的是中国社会变化、价值观变化最快的30年,导致每个人都在朝不同的方向生长,创作有了很多可能性、多元性、丰富性,不能“打包”对待。

  为了创作《王城如海》,他搜集的雾霾资料30万字都不止,这些材料还将在未来的创作中发酵。比如将于4月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青云谷童话》中还有表现。徐则臣表示,所有的材料都不会浪费。就如他在创作时间上不容自己浪费一样,每次都会反复花时间准备,理性处理,以便笔下有效的东西更多。他不会做写不下去重来的事,也决不允许自己的创作出现烂尾楼。这样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能浪费读者的时间。(记者 奚同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