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郭启宏:我独钟知识分子群体
//www.workercn.cn2017-03-22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2对你的创作影响深远的业界前辈?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恩师王季思先生对我影响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后,我原想留在中大读研,继续当王季思先生的研究生。但因“出身问题”没被批准,分配到北京市文化局工作。我和王先生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后来他得知我写历史剧,告诫我说:“希望你用做学问的精神去写历史剧。”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我每写一部历史剧,总是习惯性地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觉得如果不把相关史料和学术成果都找到、看完,心里便不踏实。我写的剧本后面附录的参考文献,少说也有几百部。往往为了订正某个细节的真伪,或者探究某个虚构情节是否“可能”发生,我会夜以继日地与故纸堆打交道,几经反复,否定之否定,那些考据连痕迹都没有留下,或问“白干了”,我说不,“学问留下了”。北京人艺一直努力构筑“学者型的剧院”,我以为倘若认可剧本是一剧之本,那么这个“学者型”应该从编剧做起!

  3当初调到人艺是因为得到曹禺和于是之的赏识?

  也可以这样说。我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开始分配到北京文化局。几部戏出来后,先后担任中国评剧院和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兼任编剧。1989年秋上,得到当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第一副院长于是之的提携,调入人艺。曹禺应该是通过我的作品了解我的,他还在全国的专业会议上当众表扬过我的作品《南唐遗事》。我到人艺后,不到半年就写出了话剧《李白》初稿,曹禺先生读后给我写了信,并集杜诗赠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于是之也很欣赏这个剧本,剧院决定让濮存昕的父亲苏民来导演这个戏。后来在于是之和苏民的帮助下,剧本反复修改多遍,1991年上演。这是我在人艺创作的第一部戏剧,由于主演濮存昕的出色表演,该剧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算是没有辜负曹禺和于是之对我的信任。

  4你对近几年中国话剧市场的发展有何看法?

  我觉得北京人艺的剧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一直坚持为艺术而创作。我在人艺写剧本没有稿费,只是演出的时候有少量提成。所以要是为钱写戏的话,就不能在人艺写。现在为钱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风气很可怕。我不喜欢近些年话剧市场的商业运作,这样肯定没有好作品出现。正常的戏剧现象应该是戏剧本身质量好,表、导演好,综合性程度高,票房才有好效益;而不应反过来操作,先炒作出票房收入,再反证戏剧身价,这是不诚实的商业欺诈,不应该是艺术家的作为。艺术精品需要经由受众的认可,历经时间的检验,而不是用一时的票房高低来衡量。若用戏班老话,我希望“戏保人”,不仰仗“人保戏”。

  5你说并不是为所有人写戏,也不指望所有人接受你的剧本。

  你理想的观众群体是?

  我很赞同英若诚的这个观点:“话剧是小众化的艺术,是知识分子的艺术。”我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受众是不一样的,不要指望你的戏剧全民都能接受,戏剧有文野之分,观众也有雅俗之别,我个人觉得,昆曲是给阳春白雪看的,评剧是给下里巴人看的,而话剧是给知识分子看的。我独钟知识分子群体,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知识分子服务。

  高雅艺术不能追求票房而变成低俗艺术,对于俗众,需要的是俗众改变自身,提高品位,去向上高攀,而不是高雅艺术放弃品格,去向下低就。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