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杨绛:朱弦一拂遗音在
//www.workercn.cn2016-05-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中图片:肖婕妤 制 标题字体设计:王伟伟

  

  杨绛先生离开她暂住百年的人世驿站,踏上她所珍视和神往的灵魂归途。这位自谦“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的文学家,馈赠给我们的“仙家法宝”,是她深厚蕴藉而气韵生动的文字。“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在送别的时刻,最好的纪念,莫过于重新细读杨绛的作品和文字,体察她独特的文心和诗意,反思她所思虑过的那些至今困扰我们的人生问题和精神问题。

  20世纪文学或文化的标本

  作为融贯中西文化的民国一代作家所剩无多的代表之一,杨绛是一位具有20世纪文学或文化标本意义的作家。她一生经历了“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历史时期,创作生涯跨越“现代”与“当代”文学的边界。她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开始散文和小说创作,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以喜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称心如意》与《弄真成假》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喜剧双璧”。上世纪50~70年代,在“乌云密布”之中,杨绛中断文学创作,转向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80年代以来,杨绛重新进入创作高峰期,持续至今,影响日增,“暮年诗赋动江关”,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写作现象。

  杨绛的文学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为剧作家时期,主要以喜剧创作产生影响。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为其文学创作“中断期”,主要以文学翻译和研究产生影响。“中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创作的再生期或者称“高峰期”,以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作品为代表,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创作现象。“晚期阶段”(21世纪以来)为“总结期”,以长篇记传性散文《我们仨》,长篇思想随笔《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为代表,进入总结性和终极思考阶段。

  打通现代生活和中国意境

  在8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杨绛创作了戏剧、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的作品,还有翻译作品和研究论著,其涉及文类之广,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但与那些多产型作家相比,杨绛却是一位惜墨如金的写作者,或者说是一位注重“词语炼金术”的“浓缩型作家”。她的创作数量并不算多,但作品中浓缩的美学价值却不可低估。之所以如 此,主要原因在于她对语言艺术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她的语言艺术成就,在现代白话汉语文学的语言演变史中,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杨绛的文学创作,时间跨度长,体裁种类多,审美价值高。作为跨越“现代”和“当代”的作家,杨绛以其形态多样而又具有精神统一性的创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在戏剧、小说、散文领域,杨绛都有独树一帜的成就和贡献。

  作为“194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家,她以其喜剧创作成就进入现代文学史。她的戏剧作品,已被视为中国现代喜剧的珍品、世态喜剧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她的戏剧创作中对现代中国经验的表达,以及对中国民间语言的生动运用,为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独特贡献。

  杨绛的小说创作,秉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表达“人的真实”的现代文学精神,又接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以简隽诙谐之笔刻画世态人心方面,她是中国作家中少有的“简·奥斯丁型”的写作者。其为数不多的短篇精品和长篇小说《洗澡》,既是洞察人与现实世界局限性的讽刺作品,又以“庄重之轻”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文学的审美超越精神。

  在当代文学中,杨绛尤以散文家身份名世。作为文章家和文体家,她在散文领域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新时期”以来的写作中,她将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与作家的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以独具一格的文学形式书写历史记忆,为历史提供了“诗的见证”,又为文学注入了历史情怀。她的散文融个体生命历程、集体历史记忆与终极思考于一体,拓展了散文文体的表达范围,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美学,成为当代散文中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在我看来,杨绛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贡献在于,她打通了现代生活和中国意境,将现代生活、民间立场与中国语言熔铸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这正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在发展成熟的路途上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杨绛散文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决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的经典作家地位。即便以“中国文章”的长时段眼光来看,她的一些珠玉篇章,也足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

  为历史提供了“诗的见证”

  杨绛的文学作品,既接续了中国文学文化的深远文脉,又创造出具有现代自由精神的新的审美境界,这也正是杨绛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她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性和独立精神相结合,并且通过文学创作,将审美理想与人格理想合一。以《干校六记》和《洗澡》为代表的作品,为历史提供了“诗的见证”,为文学注入历史情怀,体现了文学捍卫真实的良知与责任。

  在言语喧嚣而失真的时代,杨绛秉承“修辞立其诚”的中国文字传统,将“修身”与“修辞”合二为一,并通过她的文学实践,将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与美学风格合而为一。在我看来,杨绛的风格与人格中所体现的价值选择,其意义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还为当代文学和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启示。“朱弦遗音”中的“寂寞心”,还在发出细微而深长的回响。

  (吕约 作者系著名诗人、文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杨绛论》,是目前唯一一篇研究杨绛毕生文学创作的博士论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