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杨晓阳与“一带一路”的情节(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2-28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波斯迎亲 杨晓阳作

  美术不只是美术家的事,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事,我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存环境、思想思维、所见所闻无一不与美术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美术要打破神秘,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向精神建设和经济建设,建设美术的生活,美术的中国。

  ——杨晓阳

  1、说不清道不尽的丝路情

  30年多前,一群追求艺术的年轻人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一路骑行至新疆,沿途的丝路历史、民族风情不仅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更为其中的一名西北汉子开启了新的艺术大门。而这人正是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要想了解杨晓阳,“丝路”是一定绕不开的一个词。

  1958年12月,杨晓阳出生于西安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是有名的老中医,博通经史,父母皆是和文化打交道的人。在这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古城中,在这样的家庭文化熏陶下,杨晓阳从小就显现出了艺术天赋,还未成年,就通读了国内外文史经典。

  虽说生在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但杨晓阳与丝路真正的缘分还是要从一次远行开始说起。1985年,20多岁的杨晓阳与六位友人决定干一件疯狂的事情。他们一行人,骑上自行车从西安出发,经兰州、甘南、禄曲、西宁、互助县,翻日月山、达坂山,过河西走廊到达了敦煌、榆林窟、阿克塞。不过,杨晓阳没有就此止步,鄯善、库车、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高昌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4个多月的时间转眼过去,最初的一行人也只剩了他一人仍在前行的路上。最后,因为新疆突降大雪,杨晓阳不得已卖了自行车,买了皮衣,返回了西安。这场看似有点“孤胆英雄”味道的旅程,让杨晓阳感受了丝路沿线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实地来了一次精神上的碰撞。于是,杨晓阳当即决定,要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创作。

  2、在“丝路”主题上坚持前行

  “我出生在丝路的起点——西安,它就流淌在我们西安人的血液里。”对于杨晓阳来说,“丝绸之路”不只是一个名词,一段经历,更是他创作、生活的全部。

  “当年途中遇到的很多细节,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非常清楚。”每每怀念起与“丝路”的初次“见面”,杨晓阳总是禁不住感慨。因为白天大太阳,气温极高,湿度又极低,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晚上骑行,经常骑着骑着就发现天色慢慢变亮了。“在河西走廊那一段,就只剩下两人了,也是那会儿年轻气盛,根本不在乎。其中的艰难险阻,现在想想都后怕。”

  虽然嘴上说着后怕,可是杨晓阳的行动却很坚韧。30多年来,杨晓阳几乎走遍了丝路沿线的国家,最远甚至到达了希腊、罗马。按他的话说,走过的地方太多了,有时候翻阅以前的照片,自己都会记不清具体是在哪个城市拍的。

  直到现在,杨晓阳仍保持着每天独自思考作画的习惯。而在对丝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在不断地精进、沉淀。对于这么多年,他为何依然在“丝路”主题上坚持前行,杨晓阳说:“这么多年来,我的艺术实践从不回避宏大叙事,从不沉湎于无病呻吟的小我。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文化,艺术需要重头戏。”

  3、“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打造中国艺术品牌

  数十年对丝路文化的反复参悟,赋予了杨晓阳在艺术上容纳百川的大胸怀。而这份大胸怀,也被他运用在了中国国家画院的建设上。

  近几年,在杨晓阳的带领下,国家画院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国家画院的建设。“这三大工程最重要、最核心的当然是‘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据杨晓阳介绍,这个工程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后,开始把黄河、长江、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六大题材工程聚焦在丝绸之路,之后更名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我们为了对‘一带一路’主题进行深化,用了很长的时间组织了一个班子深入研究主题,对过去丝绸之路的传统概念进行扩展,发展成现在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那就是说,不但要画丝绸之路从长安到罗马的这个内容,还要联系结合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为此,我们一直在广泛的联系,全面结合沿途的国家、艺术家一起来完成这项艺术大工程。”

  除此之外,在“一带一路”工程的进程中,杨晓阳带领大家根据整体情况,起草了项目文本,并花费两年时间对于项目文本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论证。进入到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后,他又组织大家不断地研究、讨论,对作品进行反复审阅。

  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声音,杨晓阳解答说:“因为它是国家画院的工程,所以主体应该是作为创作者的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们。国家画院的研究员并不是按年龄、按画种能分出高低来。国家画院是由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派、每一种风格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那么,这里的每一个研究员可能在他擅长的学科、专业甚至是风格流派中,都是学科带头人,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其实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和风格的专家在一起互相交换意见,并没有绝对的对错高下之分,任何一个画种、任何一个流派风格在国家画院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向大家强调,要学术一律平等,只有大家讨论,大家把关,才能够学术自由、学术平等。”

  同时,杨晓阳还强调了,丝绸之路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范围波及哪些国家?哪些地方是必须要涉及的重镇?这些都有很多的说法,很多是历史文化传说,那么该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在创作过程中利用这种空间,充分发挥每一个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当代艺术有很多是要超现实的,它要超过眼目所见、实物可考,只有超越了这个范围的限制,才能在艺术上展现出每一个人的个性。

  4、三大工程展望未来

  杨晓阳花费了五年,打造出“写意中国”这样一个画院艺术展览的品牌(中国国家画院每年年底,所有的研究员都要参与的艺术汇报大展)。不论是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引发的轰动,还是2016年各专业独立展示的百花齐放,都说明由杨晓阳打造出的“写意中国”品牌在不断地成长、成熟。

  作为“写意中国”品牌之后的又一大挑战,作为国家画院的总舵手,杨晓阳明确表示:“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推进三大工程,完成这些品牌的构建。就三大工程而言,第一当然是‘一带一路’的继续推进。我们也会到西南地区再深入生活,了解平时看不到的一些民风民俗,增加一些素材。因为2018年要结题,所以我们今年就要在创作方面逐渐接近制作高峰。其次是我们的美术报,美术报从2015年创办后一直运行良好,受到社会一致的肯定,它的高度、专业性已经不言而喻。今年我们将加快推出网络版,让美术报更加国际化。最后是我们的扩建项目,项目于2016年10月31日正式动工,有望在两年后建成,这三大工程基本上是国家画院目前的主要任务。我也希望,‘作品作为立院之本’这种思想能够在新一年进一步得到落实。”(记者 王戈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