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武秀之:毛主席一句嘱托,声乐教授的一辈子求索(图)
//www.workercn.cn2017-02-0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与声乐终身相伴 她的幸福几人知

  一生屡遭挫折、命运坎坷的武秀之,无儿无女。在本该儿孙绕膝的年龄,她的周围永远都是她的学生,当然还有钢琴和音乐。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也有一般人无法得到的幸福。

  执着于声乐的武秀之,很少谈及个人经历,包括种种遭遇。被声乐充满的世界,似乎已容不下其他。

  一个人的专注透过眼神就可以看出来。讲话的时候,看学生表演的时刻,武秀之会用眼神用心地盯着你。她在艺术上的严苛是出了名的。

  “我跟了武老师26年,在武老师嘴里,没有表扬过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很成功的表演她也会泼冷水,让人永远都觉得还有很多很多要学。”魏冉说,武老师的要求几近苛刻,永远在找缺点,找问题。但对音乐有多严,她对自己的学生就有多爱。

  从“50后”到“90后”,武秀之培养出了一大批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唱法集一身的歌唱人才。孙伟国、小香玉、陈真……这些声乐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武秀之的学生。

  冬日的校舍里,一群学生把武秀之围坐在中间。他们中,大多数都已为人师,并把“三合一”传给一届又一届学生。

  56岁的王凯歌是1986年首届民族歌剧班的班长,拜师之前,他在洛阳豫剧院唱了6年戏。“从戏曲转换为歌剧,很难,硬生生地给掰过来。”王凯歌说,那个时候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每天6点半开始,先上一个小时的早课,8点开始正式上课。

  “放倒了重新立起来,重新建立一种歌唱方式,塑造一种全新的歌唱状态。一路走来,听到了太多讽刺,但跟着武老师,就是不怕打击。”王凯歌说。

  刚开始时,很少有人愿意跟着武秀之搞实验,常香玉倾其所有,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孙女都送到了武秀之这里。“因为她坚信声乐民族化是没有错的,需要的只是时间问题。”常香玉对武秀之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武秀之莫大的帮助,也更加坚定了武秀之的信念。

  “引领就是前面没有路,摸索着走。”王凯歌现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分院院长,多年来,他一直延续着武老师开创的教学模式,并在声乐、表演、舞蹈基础上,加上台词课。

  38岁的付虹莉,目前也是西亚斯歌剧音乐剧学院“三合一”声乐教师。“遇到武老师之前,我是个不会唱、不会跳,也没有戏曲功底的人,学姐们出去演出的时候,我就管服装。”付虹莉说,现在不仅学会了,还能一演三。

  “我们是最受益的一代,武老师的教学理论已到了成熟期,很庆幸我们能赶上。”24岁的刘成荫是目前武秀之最小的学生。

  教学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走向大众、走向市场,是武秀之思考的问题。“现在排个剧,就只是一个剧,排完就没了。‘三合一’声乐教育不能成为“飞鸽牌”,我们要做“永久牌”。”武秀之说,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民族声乐专业的屈指可数,她想把“三合一”这种教学模式固定、推广下去,在高校生根发芽。(本报记者刘雅鸣、史林静)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