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武秀之:毛主席一句嘱托,声乐教授的一辈子求索(图)
//www.workercn.cn2017-02-0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武秀之在居所为大家讲述“三合一”唱法。

  上午还是西洋歌剧《茶花女》里的薇奥列塔,下午就扮成了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里的农家女山水秀,晚上又成为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里的祝英台。年轻的声乐演员付虹莉一天里一人分饰截然不同的三个角色,让远道而来的中国顶尖声乐家们连连称奇。

  奇迹的背后,是著名声乐教育家武秀之近40年的求索。

  2016年岁末,85岁的武秀之教授和她的教学团队举行“三合一”-—“一演三”教学成果汇报演出,赢得了满堂彩。不少中国声乐界资深专家都以“震撼”一词来表达他们的敬意。

  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种唱法,在一天内演出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差异巨大却完整的舞台戏剧作品,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武秀之教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使之变为可能。

  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说,同一组演员在同一天担当演出风格样式迥异的完整剧目,是绝无仅有的创举,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音乐事件。

  75岁的中央歌剧院原院长王世光先生认为,武秀之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支撑她的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她树起了一面旗帜,应该大力表彰推广。著名歌唱家李双江表示,“三合一”和“一演三”是具有时代性的,可传承的,作为一个演出了50多年的歌者,对此特别有共鸣。

  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嘱托

  武秀之的居所位于河南新郑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内。这是一座平房结构的精致小院,也是武秀之歌剧音乐剧的研究所。几乎每个房间,包括她的卧室里都摆放着钢琴。此外,就是各种鲜花。

  在学生们的簇拥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气色白皙中透着红润,声音细软中透着亮堂,完全没有耄耋之态。而当她说起音乐,你立刻能深刻地感受到,那柔弱的外表下分明奔腾着一腔激情与创造的热血。

  提起武秀之,很多人都说她是在用生命浇灌“三合一”声乐艺术。而用武秀之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完成毛主席和周总理对她的嘱托。

  故事要从1959年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界关于“土”“洋”唱法之争一直很激烈。1959年,武秀之在武汉中南文艺学校任声乐教师,在武昌洪山宾馆的一次晚会休息中,毛主席和武秀之谈及声乐艺术民族化问题。当时毛主席说,立足于民族的基础上,吸取西洋的唱法是民族化;如果立足于西洋的基础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毛主席还要求她要“老老实实向常香玉学习上三年”。这番精辟诙谐的谈话让年轻的武秀之茅塞顿开。

  20年后,文革中饱受摧残的武秀之拄着双拐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她从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赵沨口中得知,周总理生前讲过,现在已经有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西洋歌剧的《茶花女》,一种是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一种是中国戏曲的《七仙女》,这三种唱法可以互相学习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新的什么女。

  赵沨把“出新女”的任务交给了“不知回头”的武秀之。

  周总理“三女合一”构想,是武秀之“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灵感来源。

  一句嘱托重如山,从此武秀之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文代会结束后她回到河南便立即组织成立科研小组,开始了艰辛探索。为了实现“三女合一”,学西洋声乐出身的武秀之,拜师豫剧大师常香玉,面对面聆听学习常老师的演唱,听录音、看录像、天天不停地研究琢磨。在对歌唱器官研究过程中,武秀之还专门聘请开封市人民医院的耳鼻喉专家聂瑞增教授,一起对不同歌唱状态下各器官的运动及配合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并对一些肌肉运动的属性进行了考证。

  “但凡懂一点音乐的人都知道,学西洋的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件事,如果一个人美声、民族、戏曲都能唱,不是天才,就是奇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声乐系教授魏冉说。

  38年来,武秀之抱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从声乐教学起步,大胆接受诸多先进理念和元素。实践中,她还将此以唱法为主的“三合一”,逐渐发展为歌唱、表演、舞蹈并重的“三合一”声乐理论体系。进而又发展为“三合一”声乐教学模式,即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演出,以演出检验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的“三合一”推动着中国歌剧、音乐剧的发展。

  音乐文化学者田青先生评价说,假如一个人可以这样唱,你可以称他为天才。但有意识地按照这种模式去培养,而且种活一棵是一棵,就不得不让人佩服。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