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武秀之:毛主席一句嘱托,声乐教授的一辈子求索(图)
//www.workercn.cn2017-02-0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土嗓子”“洋嗓子”终成“中国嗓子”

  “在现行音乐教学体制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本是两个专业,至于戏曲与美声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武秀之说。如何站在民族基础上吸收西洋唱法优点,再把中国民族音乐精华发扬光大,在唱西洋歌曲时保持声音畅通圆润,在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又能够明亮优美?

  为了探寻这一方法,武秀之没日没夜地练。怕影响别人,她用被子把家里的门窗都堵上,有时甚至蒙在被子里唱。慢慢地武秀之开始用微声唱,并用肌肉训练来控制气息,从而控制声音。“我心甘情愿逼着自己干,困难重重,就是冒着毁掉嗓子的危险也要领着一批学生干出来。”武秀之说,练“三合一”,必须勇于破嗓,很多学生都不敢出来练。

  “大家都说,武秀之你还让不让人活,不要命啦。没有一个人相信我们能做到,一种都练不好,还练三种呢。”武秀之说。当时声乐界反应不一,有爱护,但也有不少讽刺和挖苦。

  就这样,师生齐心协力干了几年,1982年,武秀之团队终于摸索出一种能够适应三种风格的发音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此后,武秀之当时所在的河南大学专门为其成立了“三结合”科研小组,1984年9月又升格为民族声乐研究室,这无疑为“三结合”科学实验插上了翅膀。1986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南大学增设“民族歌剧专业”,这也是全国首个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此“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有了试验田。

  此后,武秀之通过科研开路,用教学加实践的方式三条腿走路。1989年,武秀之的教学成果项目“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1997年,应文化部邀请,武秀之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三合一”声乐汇报音乐会》,获得赞誉。1998年,河南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推动“中国声乐学派”在我省创建工作的意见》,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命名为“武秀之唱法”。

  2013年7月,武秀之“三合一”理论教学成果展音乐会举办,为“三合一”教学模式量身定做的探索性实验剧目《中国蝴蝶》再一次取得了实践成功。该剧取材于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赴美国、韩国演出,广受好评。而蝴蝶正是武秀之的最爱。

  用“三合一”的方法让三组人演三个戏,只能说完成了当年周总理“三女合一”心愿的一半。如何“合作出新女”?“不知回头”的武秀之显然不会止步。

  4年前,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为平台,武秀之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一次,她的目标是从“三合一”迈向“一演三”,最终实现“三女合作出新女”。

  武秀之设想的“一演三”,就是以同一团队,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种“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在一天内分别出演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和音乐剧《中国蝴蝶》。这个构想一经提出,便引来业内一些资深专家的质疑:这是一个无人企及的新高度。

  “一演三?是想搞奇迹吧!”这是多年老友、著名歌剧评论家居其宏教授听后的第一反应。频频遭受质疑,艰辛自然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武秀之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带领她的团队进行超强度训练和排演,不断挑战人的嗓音和体能极限。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经历。“这帮人,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3年来,没有一天节假日。”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党总支书记娄素君说,寒来暑往,夜以继日,持续推进了三部大戏的排演。

  也正是这样一段“不寻常的路”,让武秀之的这支队伍拥有了强大的体能和综合性舞台表演能力,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居其宏教授多年跟踪、研究这个团队,对他们的演出给予了很大帮助。

  “在中国传统声乐基础上,用美声唱好中国声音,认准了这件事,我就不会回头。”武秀之说,“管它‘洋嗓子’还是‘土嗓子’,立足于民族的才是‘中国嗓子’。”武秀之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