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林伯: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图)
//www.workercn.cn2016-10-2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吴先生在生活上极其节俭,但是,对学问却永远不满足。吴先生《文心雕龙义疏》成书后,除部分公开刊布外,另有油印本行世,作为武汉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颇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1984年《光明日报》曾有专版介绍吴先生的研究成果。吴先生在《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中说他完成《文心雕龙义疏》以后,“为时流谬许,余以天道恶盈,不自满假,尽力而为,功庸弗怠”,“昔仲尼俛焉孳孳,锲而不舍,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学然后知不足;先生(指马一浮先生)守范善道,至老不倦,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余师范贤圣,亦将行年七十而七十化,匡误正俗,恒久以求真是”。因为吴先生读书著述,有高尚之目的,所以,《文心雕龙义疏·自序》说:“不惧我书与粪土同损,烟烬俱灭;亦不冀君山复出,以为绝伦必传,好学修古,实事求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先生治学,强调学术创新的价值,并把创新和恪守师法结合起来。先生多次提到熊十力先生和欧阳竟无大师的师生之争,熊十力先生是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但是著《新唯识论》,与老师的意见相左,但不影响熊十力先生对欧阳大师的尊师感情。类似的例子,先生还举刘向、刘歆父子为例,刘向是今文学者,而刘歆则服膺古文学。吴先生认为,这种区别,不是背叛,而是追求真理,推动学术进步。吴先生在《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中论述创新的重要时指出:“夫鼎以去故,革以取新,革而应人,大亨以正,四时成而文明说,革之为义大矣哉。”

  吴先生一生手不释卷,每读书,必于书中留白处留下批注,为了便于批注,先生所购书,多为线装书,多次诵读,每有新见,则加新批注,有修改,则换一种墨水。翻开吴先生的藏书,五颜六色的批注扑面而来,而宣纸的不渗透的优点就显示出来了。到了晚年,吴先生才开始整理批注,誊抄在稿纸之上。20世纪中期以后,批判传统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气,使吴先生的读书习惯受到极大威胁。“文革”期间,据说有领导拿着吴先生的手稿讥笑,“文革”后,吴先生任教于武汉大学,因不喜与俗人周旋,被嘲笑为“冬烘先生”,也有人认为吴先生的学术方法过时了,但吴先生坚定不移,泰然如常。

  吴先生对现实社会之权势人情,异常隔膜,但时事改易,人心叵测,吴先生一生坎坷,却仍始终不改志士气质,高尚其志。吴先生生前家中厅堂之上,高悬马一浮先生画像,每至忌日,必作礼拜,数十年不辍,而对门人弟子,时时牵挂。吴先生一生的行止,以及对先生和弟子的情怀,秉持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气概。吴先生去世之后,近些年,人们逐渐注意到了吴先生的治学方法的价值和学术成就的影响,吴先生在九泉之下,或许可以欣慰了。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