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与责任
//www.workercn.cn2016-09-2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演讲人:王蒙 演讲地点:山东济南 演讲时间:2016年8月

王蒙 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像摄影:彭世团

中华世纪坛的《先秦诸子百家》浮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为什么是最根本的自信?我们现在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呢?

  中国自古以文化立国

  不自信,无以立国。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自信,首先来自于我们有一份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尚文。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无比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是立国之本,古代圣贤重视的是文化的高明,是仁政,是弘扬人的善性从而靠拢与把握天道的天人合一。孔子在蔡地遇到危难,说是“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危难之际,他想着自己的使命是斯文济世、天下归仁。孔子说,“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他称颂周代继承了夏商两个时期的文明礼制,主张继承周礼。他还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他注重的是文化守护与传承。

  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都被中原文化所折服,他们接受了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扩大了中国的疆域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时,中华文化也从未停止接受域外文化影响,引进消化吸收融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扩充了中华文化的空间。

  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它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有利于我们接受信服共产主义学说。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提法,会使人想到理想社会的图景。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老子与孔子都提倡的“无为而治”,与马恩国家消亡的最高理想遥相呼应。20世纪的中国接受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绝非偶然。

  中华文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孝悌忠信、以文化人、中庸和谐的思想,它的慎终追远、吾道一以贯之、天下定于一的认定,它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的说法,它的克勤克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态度,它的以清廉忠诚为荣、以贪腐奸佞为耻的价值坚守,它的对于君子、士、大丈夫等社会精英的期待与要求——“恭宽信敏惠”“和而不同”“反求诸己”“坦荡荡”“有终生之忧、无一时之患”等,至今活在十三亿人民包括海外华侨的心中,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亿万人民的共识,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但同时,长期缺少挑战与突破,对于“天下”即世界情况的知之不多,加之陈陈相因的学风,也使中华文化远在明代,在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渐渐显出滞后与不足。而在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入侵,我们更陷入了文化焦虑与文化危机。卓越的晚清文化大家王国维在北伐军进入北京前夕自杀,称自己“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陈寅恪说,王国维的自杀是“不得不死”,因为他感觉到中国文化面临着灭顶之灾。而《天演论》译者严复,这位企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式理念唤醒国人的启蒙者,最后却落得在大量吸食鸦片中毙命的命运,令人长叹。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今天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也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命题。它的提出,回顾了数千年的世界史与中华史,总结了近现代中华文化经受的锻炼与考验,又针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变化。完全可以说,我们“现在更有理由文化自信。”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