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走过人生边缘的“他们仨”
//www.workercn.cn2016-05-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在钱锺书去世18年后,杨绛先生走完了自己105岁的人生。这对曾共同走过63年光阴的夫妻,与他们更早去世的女儿钱瑗,终得以再次实现“我们仨”的团聚。

  2003年,92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大概是一种互补,不同于丈夫犀利精妙的写作风格,杨绛的文字一直简洁朴素,却饱含着真挚的感情与对人生真实的体悟。或许正因为此,这本165页的小书十分易读,却也值得一读再读。

  从1935年结婚出国留学,到1998年钱锺书逝世,杨绛与钱锺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共同经历抗日战争、文革直至最后的生老病死。这其中有无数的欢乐与困难,都被杨绛记录在《我们仨》当中:“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欢乐可以很微小很平常:或是留学时学会了新的烹调方法,或是与丈夫外出散步“探险”时发现了新的好去处,或是小小的女儿说出了“惊人”之语;而遇到困难,小到拙手笨脚的钱锺书砸坏台灯,大到夫妻俩同时成为“牛鬼蛇神”,杨绛一律都以“不要紧”回应,在她看来,有钱锺书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再是困难;再有阿瑗相伴相助,任何苦涩艰难的事都能变得甜润。这些场景中的杨绛,无疑是一位坚贞、乐意奉献的女性,为了陪钱锺书留学,她没有完成在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习,出国后也未攻读任何学位,难怪乎钱锺书说她是“最贤的妻”。

  但同时,她又是钱锺书口中“最才的女”。在操持家务之外,杨绛还是位“先生”,既能自学西班牙语将《堂吉诃德》翻译得无可超越,又能写出《洗澡》这样精彩深刻的小说,甚至即使过了百岁,依然笔耕不辍。但这些在她看来,都不是什么值得提起的成绩,在《我们仨》中也是几笔带过,甚至在书中她还感叹:假如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不同于现下的张扬与喧嚣,先生所拥有的,是曾属于知识分子的淡泊与从容:做学问,不过是兴趣与职业使然,并无值得炫耀之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晚年的杨绛很喜欢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这首名为《生与死》的小诗,曾将它译成中文,多次在文集中使用,似乎是给自己人生的总结陈词。如今先生的火熄灭了,再读《我们仨》,除了重温三人间无间的亲情,更觉那远去的黄金时代的可贵。(罗筱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