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著名作家虹影:充满母性温情的童话故事
//www.workercn.cn2016-04-13来源: 贵阳网
分享到:更多

  《米米朵拉》书封

  作家虹影永远在书写和自己角色有关的作品。她还是女儿家时,写的多是“女儿作品”——《好儿女花》、《饥饿的女儿》以及《K——英国情人》。等到嫁人为母了,她开始为自己的女儿写儿童文学,2014年的《奥当女孩》以及刚出版的《米米朵拉》,当属其“母亲作品”之列。

  对虹影的“女儿作品”,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先生说,“可以当作史书来读。”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饥荒,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心态,都会把虹影的相关小说找来看。

  对其“母亲作品”,鲁迅文学院院长邱华栋先生说,“虹影超越了自我。”邱院长的理由是: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趋向于儿童文学;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大作家写儿童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换一种视角写自己”

  “我没有童年。但是很幸运,我有了孩子。上天让我重新过一次童年。”虹影的这句话,隐含着她全部的写作动机。

  虹影的“没有童年”,让她必须“在小说里重新长大一次”。她早期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以及《K——英国情人》,主题分别是:揭开并面对“自己是私生女的伤疤”,认知并对抗“长年堆积在我心里的黑暗”,剖析并消化“以惊喜开局、以离婚告终的爱情”。

  虹影坦诚,在没有女儿之前,写作与生命的关系,就如博尔赫斯在《失明》里谈到的一样:“我总是感觉到自己的命运首先就是文学。”博尔赫斯还说,将会有许多不好的事情和一些好的事情发生在身上,所有这一切都将变成文字,特别是那些坏事,因为幸福是不需要转变的,幸福就是其最终目的,一个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作家,恐怕皆是如此。

  当虹影有了女儿,一切都改变了。“我首先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一个作家。一个母亲,她可以承受的东西是无限的,远远超过一个失败者,就像我的母亲生前一样。”她说。很快,读者看到的是这样的虹影:携着自己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奥当女孩》亮相,同时亮相的还有她那个金发的混血女儿。

  刚刚出版的《米米朵拉》是虹影的首部奇幻作品。关于创作的缘起,虹影在后记中说道,依然是因为女儿。在这部耗时5年反复打磨的小说中,虹影在扉页题签时写的仍然是“献给女儿”。

  虹影说,自己写儿童文学,并非是为了抢儿童文学作家的地盘,也不仅仅是为自己开拓一种新的写作题材领域。“主要是为了给我的女儿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虹影说,“我45岁才生了女儿。在这个世界上,我能陪伴她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就将我自己前半生的人生感悟,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来等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她还能从我的作品中获得她妈妈的精神支持。”

  记者:你早期的作品充满女权主义的叛逆姿态。结婚后的儿童文学《奥当女孩》、《米米朵拉》,分别讲述了“一个孩子如何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一个被拐卖的幼女寻找母亲”的故事,在题材上和您之前的作品有延续性,依旧是“成长小说”,但风格上则充满了母性的温情。怎么看这种转变?

  虹影:写米米朵拉就是写我自己,只是我用我孩子时期的眼光来看。孩子长大过程非常的苦难,我想,除了苦难还有什么?除了苦难我们还有一些想象,有一些幻想,比如幻想我家人特别爱我,幻想我可以飞过长江去,所有的传说实际上都在我们的记忆里面。这些东西对我很重要,因为这些故事可以安慰我,也可以开拓我的视野,我可以不在现实世界里面。

  一部幻想小说写了现实,才会有力量。我们在现实中有很多的限制,我们不能说、不能做、不敢去改变。可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在现实里面办不到的事,在小说里面都可以改变。这是小说家与现实相联系的一种方式。

  以前我写作很快,可是写孩子的书,写这种具有幻想的书,要反复修改,因为要非常准确,必须要动脑子,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