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徐建新与他的具有颠覆性质的后表现主义油画
//www.workercn.cn2015-08-14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董志塬畔》100cm×80cm2007年3月创作

  颠覆性的蜕变

  油画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以来,除过在中国美术教育上取得了正统的身份之外,在创作上并没有值得关注的划时代人物出现。许多画家一辈子都在西方审美的桎梏下带着镣铐跳舞,一些画家采用一些办法,试图在精神层次上接近西方审美因子,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立性始终值得我们怀疑。西化的成分似乎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困扰。然而,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比如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师在接受西方美术思想和绘画训练之后,能自觉结合中国画特点,反倒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之路,他们的作品也被世界美术界所公认。

  嗣后,徐建新数次赴北京,拜访了吴冠中先生,并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充分研究,而且对先生的美术思想也作了深入的思索。

  在漫长的艺术之旅中,狂草、歌唱和吟诵像他钟爱的画笔和油彩一样,永远无法割舍。他受到吴老“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理念启发,萌生了把自己的狂草、乐感和诗情融入油画的大胆设想,他觉得他要表达的是属于庆阳这块神奇土地的精神内涵,是完全中国化的东西。当这个大胆设想在脑海里汇聚成一个亮点的时候,徐建新激动地哭了。他似乎看见了那些五彩斑斓的油彩在麻布上像火焰一样激烈地燃烧。顷刻间,他清醒地发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新领域。

  为了验证自己的艺术理念,他深入子午岭林区进行长达数十天的写生。为了把狂草的线条因子贯入油画,他对黄土高原上的古槐、怪柳进行长期写生,不断融入新的东西。第一批实验作品出来之后,褒贬不一,有的人甚至认为徐建新在胡画,他画的根本不是油画。面对众人的质疑,他没有气馁。为了寻找艺术上的参照系,他又重新临摹了一段时间的梵高,当他带着自己的全新理念临摹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他感觉到自己胸膛中似乎有一团火焰,和梵高的作品在一起闪烁。这种体验是奇特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他揣测,梵高如果在中国,他的作品中一定会融入线条的因子,会加入时间的概念。有了这个推断,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步伐。他决定赋予梵高的作品一些新的可能性,在临摹中,他刻意加大了线条的存在,并不断揉入书法元素和音乐性,结果连他自己都震撼了。在油彩和画笔驰骋的麻布上,他感觉到东西方两种美术思想轰然碰撞的巨响,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梵高的心跳和自己的心跳产生的共鸣。

  《春和景明》80cm×60cm2014年2月创作

  悲怆情怀的植入

  粗糙的麻布,粘稠的油彩,疯狂的线条,跳动的音符,似乎具备了表达陇东高原的地貌性格的可能性。在艺术实践中,徐建新清楚,需要打破的是梵高,需要重塑的是他自己,这将是他永恒的追求。

  亘古绵久的陇东黄土高原,命中注定是悲怆的性格,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长年不竭的风沙吹裂了陇东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株草木。那些司空见惯的沟、壑、原、川、梁、峁,无不呈现出一种皴裂之势,靠天吃饭的恶劣自然环境赐予民众永劫不变的情怀除了悲怆还是悲怆。陇东曾是羌戎称雄之地,在数次的民族大融合中,在长期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强悍激昂的元素早已沉淀为斯民的集体无意识性格特征。

  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徐建新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觉得,一个艺术家如果背叛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作品永远是没有高度的,甚至是可疑的。

  徐建新是陇东高原的优秀儿子,他的深层的审美体验和脚下的土地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热情、激昂、隐忍融合而成的悲怆恰恰是对这块神奇的高原性格的最好诠释。徐建新是一个歌者,他声音的厚度、广度、高度像腾格里沙漠疾驰而来的沙尘暴极具冲击力和穿透力。同时,他又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狂草书法家,他随时可以调动的激情和傲视一切的强大气势,可以无往不摧的。他隐约感到,有一种气吞山河的雄强之气在他的体内勃勃生发。

  粘稠的油彩和粗糙的麻布强烈摩擦产生的撕裂感,使他产生了一种强大的使命感,他觉得自己就是这块神奇的黄土高原的魂魄所在,他身上负载着如同宗教般的使命感,他知道,在灵魂深处,他已经皈依了这块世界上黄土层最深最厚的土地。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