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马国俊的书法情怀与文化信仰(图)
//www.workercn.cn2014-05-14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东晋·陶渊明诗《饮酒》 马国俊

清·杨景曾《书品》 马国俊

  马国俊是近20年来一直活跃在甘肃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一员骁将,无论书法创作还是书学研究,都可圈可点。

  准确地说,马国俊从事书法活动应当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但那时他完全是凭着对书法的满腔热情与浓厚兴趣,他自发地卷入了当时的全国书法热潮。不可否认,马国俊的书法天赋很好。尽管刚卷入这股热潮时还懵懵懂懂,但他马上就认识到书法绝不是简单的写字问题,即使写字也要取法乎上、学习经典。随着对书法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他将自己学习书法的触角伸向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而形成既要学习书法经典,又要具有时代气息的明确观念。直至今天,这种观念已经凝聚成他钟情于艺术创作、致力于文化研究的书法情怀。

  一

  马国俊长期致力于书法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与研究,对于二王书风下过颇深的功夫。王羲之是他长期学习的对象,他的作品用笔精微,使转灵动,从王羲之书法中吸取了不少营养。王羲之直接影响下的书家如米芾、王铎也是他追摹的对象,而楷书在褚遂良与欧阳询之间反复用功。我们在马国俊的行书中看到了晋人醇厚的气息,在其楷书中看到了唐人规范的法度。而在形式探索方面,又不失时代的审美追求。他重视对古代传统书法精髓的继承,又尊重现代审美习惯和倾向,不偏执,很宽容。取众家之长,方能成其大,这是一种书法情怀,更是一种文化气魄。具有这种气魄的人一定是有理想的人,是有胸怀的人。马国俊钟情于翰墨,执著于文化,更有着一种信仰,达到了一种境界。他说,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独白,中国艺术最讲究品位和品格,更讲究境界,一个没有事业心、责任感、怕吃苦的人是没有资格谈境界的。

  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里,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然是一个学问家。良好的书法艺术创作水平是其立足于书界的基础,书法文化研究的深度决定其存在于书界的高度。马国俊深知此理。他说,无论是从事书法创作还是书法研究,都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认识和理解。把对文化的理解、尤其是文化中对于美、格调、意境等的理想追求,融入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之中,这将对书法的创作和研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就无法理解书法的博大精深。

  他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的《论书法品评中的审美定位及其延伸——兼评〈书品〉与〈书谱〉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一文,通过对庾肩吾的《书品》与孙过庭的《书谱》主题思想以及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分析与比较,发掘并揭示出书法品评审美视角的变化及其规律。认为庾肩吾的《书品》标志着书法品评审美视觉定位的真正形成,而孙过庭的《书谱》建立了以大胆的抒情哲理与严格的艺术语言规则相统一的书法美学体系。马国俊指出,庾肩吾的《书品》是书法品评在审美视角方面的首次定位,孙过庭的《书谱》则是对书法品评在审美视角方面的重大提高和发展。充分肯定庾肩吾的《书品》与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品评理论史上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传统书论如此熟悉,且能站在这样的文化高度进行分析,的确需要有足够的文化视界与良好的学术素养。

  自新世纪以来,马国俊开始有大量的书法理论文章面世,其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他的《隶书文化教育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辨析》一文为“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书法意象论》《魏晋之前书法的自觉因素》等文章,思考和讨论的都是书法史论上的问题。近年来,他开始思考关于书法社会学和书法语言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2002 年前后,他写过一篇关于讨论“书法品评标准”的文章,认为书法是有标准的,但书法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书法作为一门学科,就应该有规律,就应该有与规律相一致的一些宽泛标准,没有这个标准,书法和文学、美术、涂鸦就无法区别清楚,这个规定性对于书法成为一门学科来说至关重要。两年前,《美术观察》等学术刊物对“书法品评标准”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但这已是数年之后的事情。可见他所关注的学术问题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