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赵恭谨:化解思想“疙瘩”的贴心人
//www.workercn.cn2016-12-16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化解思想“疙瘩”的贴心人

——记精武镇大卷子村村民赵恭谨

  “我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儿,没什么。”说这话的是精武镇大卷子村村民赵恭谨。赵大爷今年79岁了,头发已经花白,身形虽已佝偻,但走起路来也劲头十足,温和的眼睛里一直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1955年,不满20岁的赵恭谨就担任起大卷子村农业社的会计,天生头脑清楚又能干,把工作做得细致出色。不光如此,村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也都能妥当处理。从那个时候开始,赵大爷就成了村里的 “义务监督员”,不管谁家有事,赵大爷都跑前跑后帮着忙活,因为他为人随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有了解决不了的事儿总是第一个想到他。数十年来,他调解邻里的矛盾纠纷、操持乡里乡亲的红白喜事,有的时候一忙就是几天,他从不推辞。因此,村里成立 “调解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的时候,赵大爷义不容辞地担任了会长的职务。

  两年多前,大卷子村还迁入住国兴佳园社区楼房,赵大爷主动请缨,在分房过程中一人承包了制定计划、人员审核、制表、做阄等大部分工作,任劳任怨毫无怨言。赵大爷和全村人一样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楼房,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许多过去的风俗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每逢婚丧嫁娶,社区里的村民大都沿袭过去在农村时的习俗,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休息和生活,常常引起邻里纠纷。对此,赵恭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为红白理事会的会长,赵大爷先后沟通村委会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后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拥有多年经验的赵恭谨亲自执笔制订了全新的理事章程,而且还挨家挨户地上门跟村民沟通交流,耐心讲解章程,宣传移风易俗管理规定,就说其中的一项:丧事从简,只吃饭不喝酒。敢说敢做的赵恭谨严格按照章程办事,敢于制止,大大地改变了过去人们爱面子、好攀比的旧观念,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他说:“大家现在日子虽然说是好过了,但是节俭的传统是不能丢的。”重新制定的红白理事章程让村民的婚丧嫁娶更省心、更省钱、更文明,赵恭谨也更加赢得了全村人的敬重和爱戴。

  大卷子村拆迁之前,村里的王文斌与儿媳妇张玉玲(爱人过世了)因为房子的纠纷影响到了家庭和谐,于是找到赵恭谨希望帮忙调解。在赵恭谨的几次调解下,矛盾双方最终和解。村民赵泰华与赵恭平因为水管跑水,房子被泡了水,两人大打出手。赵恭谨主动上前劝解,在他的多次劝解下矛盾最终化解。就这样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赵恭谨不知调节了多少件,“人家找我是因为知道我是热心人,我能处理就处理,处理不成也不能把人家事情越弄越大”。赵恭谨自己总结说:“一碗水端平,用事实说话,让他们两方都服气”。

  闲暇之余,赵大爷除了摆弄摆弄自己收藏的葫芦,还喜欢摆上笔墨纸砚写写书法,据赵大爷的家人说,其实,赵大爷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每到年底都会写上很多很多的福字和对联,然后分发给村民们,时至今日,即便是村民们不再需要,他也还是会写上一些。赵大爷说“写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虽然写不出什么作品,但是耐住性子坐下来陶冶情操也是好的。”

  赵恭谨一直教育孩子,事事要注意礼让和无私助人,这让四个儿子获益匪浅,在赵大爷的言传身教下,整个大家庭十分和睦,孩子们都非常注重老人家所说的这些规矩,俨然成了一种传世家风。每当有人问赵恭谨怎样才能做好他所做的工作?他总是淡淡地说:“没什么!没什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