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冯兴义:情系青山心不老
//www.workercn.cn2016-07-11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2016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黑龙江考察调研,第一站就伊春林区。在新闻中看到此情此景,冯兴义深知:总书记的指示,对森工企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的产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6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冯兴义老人的家。此时,阳光暖暖地洒进了老人家的客厅,记者静静地聆听并记录着一位老林业人讲述的林业发展故事。

  动情:林业“圆梦”已“开始展现”

  虽然冯兴义老人已经87岁了,但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记忆力很好,语言风趣,并且还很“新潮”,上网看新闻、玩微信等样样不比年轻人逊色。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时不时还会在朋友圈回个微信。

  冯兴义老人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一直关注着林业的发展,无论是林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还是遇到的暂时困难,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

  在我省森工系统,每当人们提起冯兴义这个名字,老林业人都知道:冯兴义这个人干事踏实,一身正气。他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历任黑龙江省逊克县县长、县委书记、黑河地委常委、省文化局副局长。文革期间被批斗过,1972年落实政策,省委任命他到新组建的省林业总局任副局长,1974年又兼任党委副书记,1982年被任命为森工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冯兴义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到伊春林区视察,提出了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很受鼓舞,也颇为感动!”联想到我省林业数十年间并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以及当下林区由采伐转为生态保护的战略性规划,冯兴义老人非常激动,抚今追昔,在林业战线上工作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了眼前。

  回首:“痛定思痛”坚持改革

  “1982年我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局长时,正是森工由盛转衰之际。木材源源不断供应全国的财大气粗的‘林大头’已沦为森林资源上的‘空架子’,经济上的‘虚胖子’,生产结构上的‘单调子’,管理体制上的‘老框子’,已经处在了资源危困的境地。”冯兴义回忆说。当时,作为管理者,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想方设法维持超高的木材产量和上缴利税,继续保持森工的“兴盛状态”;另一条路是从实际出发,自揭弊端,争取国家调整政策,使森林得以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无疑,第二条路绝不平坦。

  冯兴义说,虽然当时应该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国家的困难,也应该站在地方的角度考虑省里的需要,但是,木材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平衡点又在哪里?如果不向省里和国家如实反映情况,不去争取把采伐指标降下来,相应地调整经济政策,同样是对国家对地方,尤其是对广大林业职工群众的不负责任!

  当时冯兴义再有几年就退休了,就这样“闷着头砍下去”,年年完成任务,“既无过而且有功”。但是,已经到了警戒线的林木储蓄量,让冯兴义寝食难安,他年年向省里和国家有关部门打报告反映,利用各种机会场合积极呼吁。

  冯兴义一方面向上积极反映报告,另一方面按着中央改革开放的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进行企业内部改革。他认为,国有森工林区是一个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亦政亦企兼容并包的综合体。森工企业资源的再生性、林木生长的长期性、生产布局的分散性、经济结构的综合性,使得企业既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既要考虑微观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宏观的社会效益。

  导致森林工业危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客观上,建国后为了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要多少就砍伐多少。这种掠夺式的集中过量采伐,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主观指导思想上,违背了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其主要弊端,冯兴义把它概括为“三单一大”,即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木材生产,单一的全民模式和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