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24小时待命的“熊猫血”献血者
//www.workercn.cn2016-06-20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应急献血,看似献血的次数可能会减少,然而却对献血者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可以说严苛的要求,当然这全凭义务献血者自觉。

  戒烟戒酒、早睡早起,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清淡饮食,避免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献血的疾病;手机时时有费、24小时开机……这些看似简单,但要长期坚持却不容易。

  由于不知道自己下次献血是什么时候,李正江从来不敢放纵自己。

  “我们只有60人,这还是个虚数,并不靠谱,用血时还可能遇到出差、回老家、例假等原因献不成。如果不互助互救,谁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都应该对别人负责任。”李正江说:“如果身体状况不好,哪能一天两天就调整过去,应急献血又特别紧急,要是因为自己不注意的原因,耽误了别人的救治,我肯定会内疚得不行。”

  如今已年过五旬的李正江依然如士兵一样,随时准备为急需者献上新鲜的血液!

  为患者及时定向献血,看似目标明确,献血者离患者很近了,实际上血液中心和医院并不提倡献血者和患者、患者家属见面,献血者并不知道究竟将血献给了谁。

  没有握手感谢,没有拥抱感激,没有献血报酬……其实应急献血和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

  “又出血了,这次挣得不少吧?还不请我们吃顿好的?”“患者救活了么?他拿多少钱谢你的?”朋友们类似的“玩笑”令李正江哭笑不得。

  而李正江的“不见面”原则直到八年后的最近才被打破。“前几天一个病人由于交通事故导致肝脾破裂,急需大量Rh阴性AB型血,可当时自治区血液中心的血库里只剩下1200毫升了。情况万分紧急,血液中心紧急联系了10多个Rh阴性AB型血志愿者,但是由于出差、身体等方面原因,最终找来5名志愿者为病人献血2000毫升,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患者的哥哥百般打听,一再坚持,找到了李正江的单位,给他送来了鲜花和感谢信!这次会面,是李正江第一次见到自己帮助过的患者家人,第一次收到患者家人的感谢和祝福,他的献血事迹也第一次被单位同事获知。

  “看他平时勤勤恳恳的,待人非常友善,对来单位的残疾人态度平和、有耐心,”银川金凤区残联副理事长虎梅霞说,“但没想到他已无偿献血这么长时间了,刚获知这个消息,我们也感觉很震撼。”

  采访当日恰值李正江生日,问及生日心愿时,他沉思许久,说道,“每年血液中心举办的稀有血型联谊会,我们Rh阴性AB型血的参加者都不足10人。希望以后这种聚会,能够多看到一些新的面孔。”

  “我是一名残疾人,我自己也需要帮助,为什么还要义务献血帮他人?”李正江坦言:“我想的很简单,希望更多人怀着善心、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我今天50岁,离55岁的献血年龄上限还有5年,我会将这项善行继续坚持下去。”(新华社记者曹健 杨稳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