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李苑林:10年手书国粹经典800万字(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5-25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苑林老先生近照。

  李老手书,王祥夫朱批。

  装订成册的李老手书经典。

  大同耄耋老人李苑林,在73岁到83岁整整10年间,逐一手书四大名著及9部国学经典。这项个人文化工程在全球也属罕见。

  

  〖核心提示〗

  年轻时,他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做公务员,一直都没有放下过手中心爱的毛笔;离休后,他是一位精神巨人,在年近八旬之际,利用整整10年时间,工楷手书名著,前后手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及《论语集注》《孟子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经集传》《礼记集说》《书经集传》《春秋》《大学》和《中庸》等9部儒家重要经典,而且还一手执笔一手拿放大镜,用更小一号字迹,抄录了朱子等后儒的注疏,并补抄了《楚辞》等。前后抄录近800万字。以其一己老迈之力,完成了如此一项浩大的个人文化工程,为后代传承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这样的个人文化工程,不仅在全省、全国,就是全世界,也实属罕见。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把这个特别的故事讲述给大家,愿更多的父亲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只读过4年“冬书”

  在笔者的记忆中,李苑林老先生过去住在一处小小的四合院里,出来遛弯儿闲聊的时候并不多。笔者的女儿和老先生的孙女同龄,我们前后排住着,有时不免要上门叨扰,让孩子们玩耍一番。每次去,最常见的场景有两个,一个就是老人在伏案书写毛笔字,一个是陪着孙女读书,家里总是安安静静书香氤氲。孩子们一旦玩起来,老人就轻掩上自己的房门,写字去了。他话不多,很温和,即使孩子疯闹影响了他,也只是笑一笑。只有一次,我们去时老人显出了少有的欣喜和急切的神情,拿出一首小诗给我们展示,说是小家伙(孙女李兮)早上醒来口占一绝,他帮记录了下来。当时孩子才四五岁吧,才气令人惊讶,但细想耳濡目染何尝不是原因之一。曾经观赏过老先生的书法,也仅是觉得字迹整齐匀称、秀丽流畅,却并不知原来老人当时正进行着这么庞大的一项个人文化工程,直到今年5月20日,笔者看到了其子李尔山先生在微信上的记录——

  李老先生新中国成立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谋得了一份公职,在当时那是很光彩的,前后村子少有,口碑也好听:是给公家干事的。他老了是离休干部,不过,级别并没有熬高,职务也没做大,所以没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政治遗产”。对于没“升上去”的理由,据老先生只言片语地说,“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小时候只读过4年‘冬书’(冬季上课,春夏秋干活)”。但在儿子的记忆中,李老先生当年出道,是应聘了每月挣30斤小米的“公办小学教师”呀,一个只读过4年“冬书”的人怎么能被聘为教师呢?而且选聘过程是几个老秀才蹲在墙角听他给四五个学生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然而,似乎莫名其妙地,他居然被选上了!不过,李老的孩子们也清楚记得,母亲当年为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曾不止一次讲过:“我们老家煤很金贵,农家过冬,靠烧柴做饭取暖,一到秋末,家家户户都要搂柴备冬,二百斤一背柴,会有一间小房子那样大。你爹小时候经常是背上背着很大一捆柴,嘴上还在背书,手心儿还在写字儿……”所以,孩子们终究明白,爹虽然只上了4年“冬学”,但热爱和用功是他的文化底色,成为文化人是一个深藏的愿望,因此,水平其实也不仅仅局限于那4年。

  就是这样一个因“文化不高”而没有升上去,因而也没能把儿子打造成什么“二代”的父亲,终于在晚年完成了自己的愿望,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令人感叹!他赋闲后,曾和孩子说,有几个学生想让他出去做点事,可自己不想出去了。又和孩子讨论,那在家干点啥好呢?孩子们提议,您毛笔字挺好的,那就抄书吧。他当时未置可否,但后来写开来,一发不可收拾,整整十年,成就了大工程,底色正是热爱和坚持。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