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126封家书126架亲情桥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26封家书126架亲情桥

年轻人习惯虚拟网络交谈,往往疏于和父母深层次的交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他们亲手把感恩、祝福的话写下来,千里迢迢递出去,多了一种仪式感、郑重感。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我自初中以来第一次给你们写信,现在的我已经开始工作了,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你们身边,但我的心里一直都想着你们呢……马上过年啦,先在这里给你们拜个年,新年快乐……”2月5日清晨,汉中车务段略阳火车站的90后新工张萌,伏在书桌上文图并茂地表达对父母的新年祝福。

  1月31日以来,汉中车务段的青工们像张萌一样,纷纷用真情书写着一封独特的“家书”。

  汉中车务段目前有532名青工,占全段在职职工的26.6%。其中,仅2015年8月份入路的新工85名。全段有近半数青工家在异省异地,车务部门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循环倒班制让一部分新工过年回不了家。

  针对新定职的青工第一次坚守岗位,不能和父母春节团圆的实际情况。该段开展“让爱先回家”活动,采用书信报业绩,照片送平安邮递书信送祝福的方式,给千里之外的家长们送去子女的节日问候。

  微信、网络、手机那么方便,一个电话就能新年问候,为什么还要采用传统的手写书信呢?

  “现在的年轻人习惯虚拟网络交谈,往往疏于和父母深层次的交流,”该段团委书记吕国泰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他们亲手把感恩、祝福的话写下来,千里迢迢递出去,多了一种‘仪式’感、郑重感。”

  对“让爱先回家”活动,已有两年工龄的青工徐文博觉得很赞。这个黑黑高高瘦瘦的大男孩觉得有些话对父母当面讲很“肉麻”,自己不好意思开口。认认真真写好的信,不再只是一张写满字的纸,它载满了浓浓亲情,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桥”。徐文博喜欢吉他弹唱,为了表达对父母的祝福,他还专门用心录制了自己弹唱《一封家书》的视频,在父母阅读“家书”的时候,通过微信发送给远方的父母。

  这个活动,让略阳车站信号员李博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孝心、成长和进步。李博平时疏于和父母交流,这封家书触动了自己的很多思绪,体会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他先写好底稿,然后一笔一画誊写在印制好的家书上。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亲手抚养我长大,我却不能陪伴在你们身边……只因我肩上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更多的儿女早日回家团圆,我不得不坚守在春运第一线。春运结束后,儿子一定回去看望你们……”捧读儿子的书信,李博的父母眼含泪花。

  “家书”由段团委精心设计,统一印制。然后书信分发给春节不能回家的新工,让他们用自己最真实的语言给父母谈谈心,谈谈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生活条件等,并附上四、五张自己近期的生活、工作照。此外,由站长或支部书记另写一份内容包括孩子工作状态,成长环境,综合评价及节日问候的信函。

  个人、车站环节完成之后,由段团委收回寄出。吕国泰说,“段团委收回统一寄,一方面是督促青工抓紧表达心声,另一方面有的车站地处偏僻,邮寄东西很困难。我们发出去了126份问候,已经收回、寄出了89份家书,有的已经递到了父母手中。”(中工网通讯员 穆英 记者 毛浓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