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郝立新:以文化人 立德立心
//www.workercn.cn2016-12-1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郝立新

  【专家风采】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体味哲学之道,传承哲人之志,非一日之功。自与哲学结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便相随相守,与思想为伴,以哲学为业。

  从教近40年来,郝立新愈加感到,喧嚣浮躁的世界需要安静的灵魂和深邃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设”,更是练就“会当击水三千里”般笃定与自信的“看家本领”。

  立学:“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空洞的东西”

  1975年夏天,贵州大山深处的苗族山寨,15岁的郝立新和同行的伙伴一起,上山下乡,务兹稼穑。物质生活匮乏的那个年代,几本泛黄的小书成为郝立新的忠实陪伴:一本《哲学小辞典》被他翻了十几遍;一套富有深邃哲理、大众风格的《毛泽东著作选集》更是手中挚爱。辛勤劳动的罅隙中,哲学的情愫在心底生根发芽。

  转瞬两年过去,作为一名民办教师,郝立新幸运地考取了贵州大学哲学系。“当时的文科专业并不多,我在中文和哲学两个专业里,把哲学填报为第一志愿。”谈及选择初衷,郝立新总觉得,“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更是行动者的头脑”。

  日子虽然清苦,但对知识的渴望却愈加强烈。大学四年光景里,郝立新醉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与系里三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老师的交流学习,让他萌生了考取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想法。

  得益于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郝立新对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思想体悟日渐深入,顺着这条思路,他撰文论述《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何以实现统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考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所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这篇本科毕业论文得到了时任代理所长靳辉明教授的好评。更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努力,他顺利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的首批硕士,继而拜入门下,成为首位博士。

  立身应以立学为先,立学要以读书为本。对此,陈先达教授提出建议:“专业外的书籍要杂,经典著作要精。”自此,每年开学伊始,郝立新都会给自己开出长长的书单,督促自己读书思考。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研习哲学史,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飞跃。”承蒙陈先达先生谆谆教导和耳提面命,郝立新有如中流击水,在哲学史的长河中汲取丰厚滋养。

  “陈老师用自己独特的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早期思想,比如为我们系统讲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演进,引领我们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回忆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触,郝立新感言,“最大的收获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思想历史来学,至今仍受益匪浅。”这是因为,“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的、空洞的东西;离开了理论,历史就会成为无魂的、僵死的东西。”

  在郝立新看来,史与论的有机结合既是学习之道,也是研究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流动的理论,为理论研究提供论据或支撑;理论是历史的结晶,为历史研究提供方法论或研究范式。

  明道: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供学者消遣的学术”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