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村里有个“王博士”(图)
//www.workercn.cn2016-12-14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林(右一)指导农民如何窖藏土豆。

  “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全靠‘王博士’”……在固阳县下湿壕镇陈家渠村采访,村民们三句话不离“王博士”。

  “王博士”, 哪所大学毕业的?怎么会屈居这个小山村?

  让撂荒地生钱

  陈家渠村在村劳力少,撂荒土地多,脱贫致富一直是村中最棘手的问题。为此,村里尝试过土地流转,但村民不舍得那一亩三分地,尝试过大型机械化种植,但收益总赶不上成本。怎么办?

  幸亏“王博士”的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他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后,了解到在村内无劳力的老人想找合适的人帮助其耕种,秋后再付给其雇用费用,而有大型机械的户主因自己耕种的地少、机械闲置,想联系耕种的活儿。根据村民意愿,他建议由村党支部提议,成立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托管到合作社,自己兼任合作社主任。

  刚开始,部分群众对土地托管合作社不放心,等待观望。“王博士”就先动员全村28名党员带头,再发动亲戚朋友,先将自己的土地托管到合作社。秋后一算账,好效益看在了眼里,村民认了。眼下,全村托管土地达到了4600亩,每亩纯收入增加340元,剩余劳动力经过再就业,户均增收4500元。

  让特色产业增收

  在土地托管发展形成规模后,“王博士”又盯上了特色农业——马铃薯脱毒籽种培植。可能否成功,他心里也没有底,权衡再三,决定先在自家地里做试验。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于部”,“博士”一动,村民们也陆续跟着动起来了。这可忙坏了“王博士”:缺技术,他到市里、县里请老师;基础设施不足,他多方“化缘”,争取资金和政策;村民没钱买籽种,他又贷款担保人。于是,村里新打机电井6眼,铺设地埋输水管道8公里,新增水浇地500亩。如今,村里的马铃薯种植发展劲头十足,在5户示范户的带动下,还成立了马铃薯种薯种植合作社,发展36户村民成为社员,全村已发展规模性种薯基地1800亩,比原始种植的商品薯效益提高40%。

  说到这里,读者大概也明白了“王博士”的身份,他就是陈家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林。那为啥好好的支书不叫,偏偏叫他“博士”呢?那是村民对他头脑灵活,点子多,还能带领大家致富的赞誉。

  让村民日子越来越好

  说起点子,还有一件事。养羊是这里村民多年的习俗,可每家只养十几只,还都是老“品牌”,村民光有投入,却没有多少收入。难题到了王林这儿,他的点子又来了:组织村民种牧草、建羊舍,还用政策补贴款购进了260只新品种母羊。就这样一通“改良”,几年时间里,全村羊存栏达到6000多只,养羊成为了村民的一项可观收入。

  成立运输队,解决了12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种植中药材黄芪,如今已经发展到2000亩……在陈家渠村,提到王林带领村民致富的事儿,村民们掰着指头给你数。

  在村办公室,有个简陋的单人床,那是王林的第二个“家”,就是在这里的无数个日夜,他将了解村情民意后的心得规划汇成蓝图,并逐渐成为现实,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博士”。(刘艳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