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黄仁伟:放眼世界 心有中国
//www.workercn.cn2016-10-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专家名片 黄仁伟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国学会副会长;国台办海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头像由郭红松绘)

  【专家风采】

  人们眼中的黄仁伟,高效,敏锐,雷厉风行。他的一切都是快节奏的,从思维到言行,再到总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透出一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自觉自励。从青春年少到华发渐生,他几乎没有休过周末,每天只睡5-6个小时,精力大多靠在飞机、火车上见缝插针的小憩来“续航”。

  学者的节奏,深受其研究对象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以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为研究方向,而中国复兴之路上的跌宕风云始终是他最强烈的学术旨趣。数十年来,他多次亲历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也在其中留下独到贡献。今天,中国发展日益提速,他亦随之探索不息。

  令他兴奋的是:“世界看中国,越来越关注中国道路。”而多年的研究使他深知:中国道路是一步步闯出来的,今后,还需要一步步坚实地走下去;学者最大的幸福,就是见证并守护这条道路向前延伸。

  成长:心有寰宇,枕书待旦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黄仁伟的青年时期历经变革,“很多国家大事都亲身经历”。

  1964年,黄仁伟考入被誉为“外交人才的摇篮”的上海外国语学校。全日制、单休日、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使得黄仁伟的童年并不轻松:“上午跟着外教学英语,下午听‘老革命’讲故事;既有西方的科技文化,也有世界各地的革命斗争。”小课堂浓缩大世界,一张世界地图承载了黄仁伟特殊的童趣。“小学三年级时,我就对越南战争、古巴危机等国际大事非常熟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哪里是帝国主义的包围圈……都是我们茶余饭后、半夜卧聊的话题。”

  外语教育和爱国主义熏陶融于一体,加之打小筑起的“战略沙盘”,黄仁伟渐渐养成了关注天下大势和战略环境变化的思考方式。

  1970年,黄仁伟下乡来到北大荒。“最冷达到零下50℃,一条田垅长达十余里地,一个连队要开垦几百上千公顷荒地。”战天斗地之余,黄仁伟以读书为乐:“《毛泽东选集》四卷通读数遍,马恩经典、列宁选集、鲁迅杂文集都曾通读。《矛盾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艰深的理论著作,我反复诵读,算是硬啃了下来。当时打下的理论底子是我在北大荒最大的收获。”

  也是在这条漫长而荒凉的边境线上,黄仁伟第一次对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切身感触。

  北大荒和苏联交界处仅隔一条江,知青们和苏联卫兵隔江相望。时值珍宝岛事件过去不久,战争气氛浓厚。江对面苏联人拥有重型装甲坦克等新式武器,知青们建立的“基干民兵队”则端着步枪,每天配发100发子弹,做好了随时为国家献身的准备。

  仗没打起来,却等来了“惊天的消息”: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此时的黄仁伟仍驻防在北大荒中苏边境,对即将到来的巨变一无所知。一天,他从苏联电台中听到消息:中共和“美帝”握手言和了。“谣言!”黄仁伟付之一笑,不予理睬。两个月后,看见刚刚送到的《人民日报》上周总理跟尼克松握手、毛主席和基辛格会谈的大照片,他无比震惊,很久才缓过神来。“这些‘不可思议的事’让我明白,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超出想象。这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激起了我的研究兴趣。”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