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他从不为博取掌声而放弃立场”(图)
//www.workercn.cn2016-06-2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6月18日凌晨4时许,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乘车赶赴武汉大学授课。此时,距离目的地已经不远,而再过4个多小时,课程就要开始。

  随着“砰”的一声巨响,惨烈的车祸发生了。这位一直为中国外交事业奋斗的官员、学者、智囊,从此停止了奔波的步伐,生命在77岁的时刻永远定格。

  “人虽走,光不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痛悼。

  2008年,吴建民卸任外交学院院长,更多地投身于公共外交研究与活动。自此,智库界多了一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学者;以资政启民的方式继续为国奉献,成为他新时期的工作主调。

  发挥余热:为智库“多作贡献”

  身体力行地支持智库发展,是吴建民让许多智库人难以忘怀的重要原因。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追忆:“吴建民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与我所在的上海社科院合办了5届‘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合作会议’。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都是在东亚峰会前半年左右举办,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不少被峰会采纳。他对智库的作用有清醒认识:智库必须为决策层提供最科学有效的行动方案。”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心伯与吴建民相识于2006年。两人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交。吴心伯力邀吴建民担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吴建民欣然答允,并积极投身。2015年,复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上海论坛迎来十周年纪念,吴建民十分赞赏这一国际化智库论坛,发表演讲之余,还录制了与吴心伯对谈的视频节目。吴心伯感慨:“吴大使有丰富的在一线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又具备深厚的国际关系理论积淀,在智库研究中具备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他的思想非常开放,对新思想、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对于新生事物的包容度很高。”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与吴心伯有同样的感触:“‘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刚刚组建时,许多人不太理解这个形式,吴大使却很快接受了,还给了我许多帮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则难忘吴建民对于中国智库“走出去”的执着。吴建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中国智库率先“走出去”。中国智库应具备全球化理念、开放的视野,多到国际舞台上交流,发出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他在多个场合提议,要在外交界建立智库,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行业智囊服务。“吴大使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退休外交官的余热,让他们为智库多作贡献,促进‘旋转门’机制的建立。”而作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顾问,吴建民从不缺席智库的重要活动,每次都以全新的观点和睿智的话语引发全场关注。

  智者之风:观察者、交流者与传播者

  吴建民曾说过,“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人”是他退休生活的主旋律,而“要讲真话,讲的道理要站得住脚,讲的真话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则是他传递观点的重要准则。

  事实上,吴建民不仅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交流者与传播者。

  周汉民追忆道:“在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时,吴建民就特别注重对外交流。他在外交学院开设了名人讲坛,邀请包括基辛格在内的大家前来演讲,鼓励青年学生更勇敢、更广泛、更全面地看世界。”

  黄仁伟念念不忘:“多年来,吴大使在很多国际场合解释中国为什么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怎样实现和平发展,具有其他人少有的说服力。他不仅是一名外交家,而且更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国际传播者。最近四五年来,他积极参加中美二轨外交,每年都十几次赶赴美国,与主要智库沟通、交流,并组织了多次中美智库对话。”

  贵州卫视《论道》节目总制片人包晓竹清楚地记得吴建民在《论道》录制的每一期话题。“吴大使很重视媒体传播,特别是他有新观点时,都会在节目中体现,希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比如有一期的话题是准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就是吴大使根据当时的社会舆论和自己的研究提出来的。”

  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与吴建民共同主编了国内首部《中国民间外交发展报告》,于19日下午发布:“在编书过程中,我感到吴大使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见地高远、为人谦和的卓越外交家。他的离世,令人唏嘘扼腕!”

  薪尽火传:“向光而行,不畏坎坷”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奔赴机场的途中听闻噩耗,悲痛之情难以抑制,在航班上写下手书,表达对“这位曾经在第一线坚定地支持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战友的怀念”:“吴大使的去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向国人解读中国外交战略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师。”他还特意授权光明日报及光明网,独家刊发他为吴建民新著《吴建民谈外交》撰写的序言,以示悼念。(详见光明网)

  薪尽火传。吴建民离开了,他的精神却在智库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很多思考与启示,随之而来。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对这位老友甚为钦佩:“他具有全球视野,在研究和思考中国问题时,能够从整个世界关系的大格局着眼;他非常了解中国国情,也很重视从实践经验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结论;他很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不可更改的原则立场。这些品质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极为可贵。”

  黄仁伟认为,从吴建民身上,智库专家至少要学习几个方面:“对国家、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心。吴建民在与美国智库辩论的时候,从来是寸土不让、义正词严的,他从不为博取掌声而放弃立场;要掌握和积累大量的一手资料。必须和国际学者面对面打交道,时刻了解最新情况和观点,不被二手信息误导;要听得进不同意见,也要学会作适度的自我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各国沟通;要掌握说明中国道理的‘世界语言’,要有合适的话语体系。”

  吴建民的风度给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留下无尽追忆:“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对任何事情都认真严谨,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黄日涵是吴建民的小“粉丝”,惊闻噩耗后,一口气写下多篇悼念文章,他认为,吴建民求真务实的人格、冷静理性的思考对智库而言弥足珍贵。作为年轻学者,应该像吴建民那样,永远“向光而行,不畏坎坷”。(本报记者 杨谧 王斯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