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李友坤:在隧道深处绽放人生的光辉(图)
//www.workercn.cn2016-04-0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勤奋好学,成长为央企知识型先进职工

    2006年,李友坤被评为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

    94年刚参加工作时,李友坤什么都不懂,他就利用休班的时间主动跟着另一个班组上班学习如何使用风钻,才几天就掌握了风钻施工的要领,可以独自作业了。那时候的风钻很容易坏。每次坏了都要拿到隧道外,有专门的师傅修,既浪费时间,又造成人力空闲,耽误工期。那段时间,李友坤就经常扎进风钻维修师傅的工棚里,师傅先不肯教,他就递这递那的主动帮他打下手。时间长了,老师傅终于肯教了。由于勤奋好学,三个月以后,他被破格提拔为副班长;六个月以后,被任命为开挖班长。

    刚开始工作时,每个月只有61元工资,当地工地文化相当枯燥。那时候流行放录像,旁边村子里有录像,但李友坤并没有跟随大家去放松。他就利用闲时间学习了《隧道开挖》、《洞内爆破》等书籍。由于看书了,经理检查提问的时候,他都能答出来,因此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因为在一线实干,且吃透了几本书,98年李友坤以理论和操作双满分的成绩获得处里面青工技术比武第一名,后来被推选参加局里面技术比武,得第一名。再后来又被推选先后参加洛阳市和总公司技术比武,全得了第一名。

    “学习是可以养成一种习惯,甚至说可以成为人的一种本能的。”李友坤说。经常有人问李友坤为什么能静下心来读书,对于李友坤来说,读书跟大家抽烟差不多,大家不抽烟难受,他不读书也难受。“看书能使我疲惫一天的心静下来休息。”李友坤说。

    学习的习惯,能使人变得特别敏锐。02年在广州地铁工地出差时,李友坤第一次见到盾构机,立即被先进的设备吸引了。忍受着强大的气压,他到高压舱,观察学习更换刀盘,了解盾构机的控制原理和工作流程。回到单位,赶紧买了很多盾构机施工原理的书籍,一有空就钻研。在武广高铁新大瑶山隧道和厦深铁路大南山隧道施工时,李友坤被项目新引进的三臂凿岩台车、混凝土自动喷射机械手所吸引,随后,他便不断找书籍学习其操作原理直到完全掌握其操作要领。

    为了更加系统的学习理论,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李友坤还报名参加了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桥梁专业函授学习,并加入了多个隧道施工技术QQ群,遇到问题就向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请教,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直能跟上隧道施工技术进步的步伐。

    项目经理,始终不改劳模本色

    2014年,在参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脱产学习期间,他一有时间就跑回工地。当时,成兰铁路平安隧道是全线最长隧道,地质条件有“四极三高”特征(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壳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为了解决地质变形,确保施工安全,李友坤在暑假与项目管理技术人员一道共同研究全环法施工。目前,该法已顺利通过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验收,此创新性成果在全路类似隧道工程推广应用。

    2015年,李友坤的职业生涯再上了一个新台阶,他被任命为中铁隧道三处广州铁路外绕线三分部经理。面对角色转变,他始终不改劳模的本色。

    在广州铁路外绕线三分部前期筹备时,李友坤始终本着急难险重挺在前的作风,坚持冲在第一线、和大家站在一片。项目前期进场时,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项目在山顶修个水塔,要将800多斤重的钢板完整的运到山上。由于没有大型吊运设备,外面的队伍不肯干。他就带着项目前期进场的20多名员工,用手抬肩扛的方式,用一天时间完成了8块钢板,共6吨的运输任务。当时不仅让外面的队伍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锻炼了项目员工队伍。现在,项目全体人员都有着战天斗地的精神,乐于奉献,尤其青年们主动承担起项目的绿化、保洁等工作,多次自发开展义务劳动。

    作为劳动模范,李友坤深知这是企业、国家对他工作能力和人品的肯定,同时也对他寄予了殷切希望,想通过他将更多的人带动起来。所以,在项目进场时候他就下了决心,他的项目不仅是工程任务的承担者,还是一所育人的大学校。他工作过的项目都成立有李友坤劳模工作室。无论多忙,他都坚持给大家上课,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正处于由学生向员工转变的可塑时期,很需要正确的引导。李友坤将自己和窦铁成等等一大批劳模的事迹给大家分享,去感染、引导大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他还将自己多年来的施工经验和总结出来的技能、工法等编成课件、做成课件给大家分享,提升大家的技能水平。由于他自己就是从最基层的开挖工走出来的,所以他知道大家的不容易和想法,对来请教的员工、农民工,他向来都是来者不拒、毫无保留,有时为了让工人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他总是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操作。作为中铁隧道集团隧道开挖培训主要授课老师,经李友坤培训的年轻工人数以千计,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王良雷、赵超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