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杨知行: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国家标准化第一起草人
//www.workercn.cn2017-04-25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杨知行:在一片空白中树起技术高峰 

  

  杨知行和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测试样机 (资料图片)

  杨知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是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国家标准化第一起草人。他长期从事通信与广播领域传输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在我国数字电视、遥感卫星、光纤和数字微波通信等重大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杨知行留着雪白的小平头,身板挺直,笑眯眯地穿着藏蓝色夹克走在清华校园里,稍不留神就错过了。

  但是,全世界大约20亿人都要感谢这位71岁的老人。正是他主持研究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DTMB)”让一半中国人和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能看到清晰的地面数字电视。

  2011年,这项技术成为国际标准,被誉为“全球数字电视发展40年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并于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一片空白中研发技术

  倒数40年,杨知行是研究数字微波通信的,把国内技术带到了堪比诺基亚的水平;倒数20年,他打破外国对遥感卫星接收技术的垄断,同等产品价格只要国外的三分之一;从1999年起,他又开始研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

  从卫星到电视,技术差异也有天上地下那么大吗?杨知行哈哈一笑,“一点也不大,很容易,都是机会罢了”。

  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于他的研究生涯总是不断从一片空白中树起一座座技术和市场的高峰。

  1965年,杨知行从湖南永州祁阳一中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新中国的第一台电视广播发射机和电视接收机就出自这里。由于赶上特殊年代,杨知行跟着清华搬迁到了绵阳分校,毕业留校,直到1978年才重回北京。那时他开始参与研究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当年从川西向上海输送油气的川沪线,沿途通信就采用了老师带着杨知行研究的技术。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杨知行所在团队的数字微波技术已经全国领先,在世界上也与当时诺基亚的水平相当。

  正在此时,中科院来了一项新任务——研制遥感卫星接收器。

  “当时遥感卫星的接收解调设备全靠进口,每一个卫星要买一套设备,还非常贵。”杨知行回忆说,中科院希望清华数字微波团队能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遥感卫星接收解调器。清华数字微波团队只给了杨知行3个硕士研究生,而且他们还是临时编制,接收解调器研制成功之后就解散。

  一年之后,接收解调器研制成功,中科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说一个卫星配一套接收解调器太浪费,希望做成通用的接收解调器。

  当时国外已经有类似设备,但国内没有样机,也没有材料。杨知行的临时团队也解散了,3个研究生只有一个还在。杨知行另行招收研究生,很快做出了通用的接收解调器,简单好用,且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这项技术打破了国际上对遥感卫星接收技术的垄断,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一度成为国内市面上军用、民用遥感卫星接收解调器的唯一供货商。

  此后,杨知行团队又研究过模拟电视光纤传输系统和数字光纤通信系统,11公里的模拟电视光纤传输技术和2.5Gb/s光纤通信技术分别被华为以40万元和50万元买走,模拟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第一年销量就突破2000万元,2.5Gb/s光纤通信技术成为华为公司光纤通信部门的第一项起步技术。

  作为传输系统研发专家,杨知行感到光纤通信的发展取决于光电器件,系统搭建不是核心技术。“遥感卫星功成名就,光纤通信挑战不够。”他渴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他一直认为工程学科的科研应该选择重大产业领域,才会拥有太平洋一般广阔的市场,同时在这个领域一定要攻占技术最前沿,登上技术的珠穆朗玛峰,才会有动力、有底气。但这个方向究竟在哪里,他一时也没有找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