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崔崑:立下报国志 百炼成精钢(图)
//www.workercn.cn2017-04-24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崔崑:立下报国志 百炼成精钢

  经济日报·开栏的话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孕育希望。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要继续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推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本版特开设专栏,展现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风采,敬请垂注。

  人物小传

  崔崑,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他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4月19日,一场春雨洗净铅尘,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脚下百花盛开、嫩芽吐翠。92岁高龄的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早早坐到书桌旁,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忙碌着:“明年再版这本专著”。

  89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静静地坐在一旁,凝视着修改书稿的丈夫,一如64年前新婚的那一天。春风总含笑,一位百炼成钢的钢铁巨匠,正继续书写着一段不老的传奇。

  少逢大难 以身许国

  “一定要把我国的合金钢搞上去”

  1925年,崔崑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于日寇铁蹄之下,遭受奇耻大辱。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在日寇接管洋行后毅然辞去高薪职务。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父亲教给他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不争名利、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以及坚定的民族气节。崔崑说,“这让我受益终身。”1944年春,崔崑离开家乡,步行穿过位于河南商丘附近的日寇封锁线,历经81天克服各种艰难,辗转到了大后方四川成都。

  秋季各大学公布录取名单,他竟被3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后并入华中工学院)。

  大学毕业,崔崑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钢铁这一工业的脊梁尤其重要。高性能特殊钢,更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崔崑暗暗立下钢铁志:一定要把我国的合金钢系统搞上去。机会很快到来。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奠定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特殊钢。

  崔崑回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事情就是读书。这个学习机会太难得了。”至今,那本从苏联带回的俄文钢铁专著,虽然书页已经泛黄破损,仍被他视若珍宝。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担任教研室主任。彼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崔崑从苏联带回来的图纸派上了用场,买不到的盐浴炉等仪器设备,他和同事就根据图纸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

  如何控制温差是个大问题。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紧盯着温度显示仪。“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各单位试用。“一次,我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人多,常常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我上车前都不敢喝水。”

  为保证新产品顺利投产,崔崑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