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林教授心中的“树”
//www.workercn.cn2016-05-10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树“人”

  在一个不大的办公室内,林金星竟然养了七八盆花,还不重样。记者站在他办公室的门口暗自感叹“不愧是研究植物的教授”。

  不过,细一看,除了几盆耐旱植物长势不错以外,有的植物已近枯萎。一位采访前刚刚离开林金星办公室的北大教授,走时调侃林金星,“你还是研究植物的教授呢。”

  “没办法,我在实验室比在办公室待的时间长。”林金星自我解嘲地呵呵笑道,“不会变成植物‘杀手’吧。”

  生物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杨迪老师说,“林院长是个工作狂,好像不知道累。”

  杨老师还给记者讲了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3月底,林金星带的一个博士生进行论文预答辩,林金星竟然从外校请了一些“大牌教授”参加,把预答辩办成了一场真正的毕业答辩,引来不少学生“围观”。

  这正是他性格中严格、认真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些研究生新生在刚开学的时候,做实验的基础比较差。”这是林金星之前比较犯愁的一个问题,因为实验结果往往直接决定了科研创新的基础牢不牢固。

  为了让即将入学的研究生新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术,2013年8月,林金星在生物学院倡导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技术(暑期班)》课程,利用开学前近半个月的时间,对这些学生开展集中培训,由学院两名副教授讲授离心机、天平等器材的使用,以及一些常用的实验小技巧。

  这一做法见效好,近年来生物学院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发表论文的数量不断增长,到2015年已达121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论文有22篇,占全校的2/3。

  林金星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选修课《科技论文写作》,为学生发表SCI论文作指导。

  选修过这门课的食品专业的研一学生任杰说,这门课很受欢迎,“虽然当时课程安排在星期六的上午,但每次上课都有150多人,教室爆满,还要加椅子。”

  发表论文出成绩固然重要,但林金星同样重视营造好的学术氛围。为此,他还自创了“两会招式”,定期召开学院的“动员会”和“点评会”,鼓励教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并逐一点评基金申请书;邀请业内著名刊物的主编召开英文论文写作讲座,对教师和博士生进行培训……

  生物学院院办的老师们都说“林院长来的这几年,学院发生了很大变化”。仅2015年学院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包括2项重点基金,获得的经费总金额占全校的1/3。

  “激情工作,快乐生活”,林金星的学生们这样总结他的教学理念。

  林金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巡视”完才回家,从楼道这头走到那头。而且,对于那些节假日还留在学院的师生,林金星都会表扬。

  “我很喜欢表扬人,年终开会要表扬一两百人次。”有时没有受到表扬的人还会问林金星原因,在林金星看来,表扬与人的成长正相关,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激励,那些没有受到表扬的人,无形中也有压力,会更努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匠林金星还身体力行地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做学生的精神导师。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会了如何与学生相处。”林金星口中的老师是中国科学院的王伏雄院士,我国孢粉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先生很爱护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困境时,会经常鼓励学生。”

  回忆与王伏雄院士的相处,林金星亲切地称他为“老爷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工作刚刚起步的林金星成天泡在实验室里,而且挣得少,压力很大。“老爷子不断鼓励我们,还经常对我爱人说,要多支持我的工作!”

  林金星对待学生也总表现出掩藏不住的柔情。“在家里,家长负责孩子的教育,在学校,我们就负责学生的教育,包括他们的生活。”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以全院学生家长的口吻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家长见面会上说的,郑重而又流露出慈爱。

  还记得,林金星带的研一学生王鑫伟跟记者说过,他和同学“经常到林老师家蹭饭”,“师母会给我们做几个福建菜,还会烙饼给我们吃!”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