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江风益:科研路上“十九年磨一剑”
//www.workercn.cn2016-02-1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做科研要有“井冈山精神”

  在硅衬底上做LED发光材料,江风益和团队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在30年前,美国IBM公司就在研发这个技术,但后来放弃了。此后,有不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和企业,纷纷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做,但大多都失败了。有的还给这项技术判了“死刑”,认为“绝不可能做成”。“我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涉足这个领域的。”江风益说。

  1997年,江风益贷款60万元开始了新光源的研究。“用三流的设备开始做一流的事业,”江风益笑称,“刚开始,我们并没有这么大的志向,只想做一个指示灯上的信号源就可以了,然而做到第六个实验的时候,看到了希望,然后越做越有信心。”

  说起产品研发的过程,江风益轻描淡写,并称自己和团队是幸运的,每次实验都会有进展,总会看到希望。

  但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项技术和产品“19年磨一剑”。“研发一个产品是数十个单项技术的集成,有一项技术没有成功,这个产品就失败了。”

  科研中,江风益和他的团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热胀冷缩”问题。硅和上面发光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实施过程中,发光材料容易裂。一裂,产品研发就失败了。这个问题难以解决,因为“热胀冷缩”是普遍规律,很多人就此放弃了。到了这个阶段,考验的是带头人的信念。

  对于做科研,江风益笑称要有“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在团队的努力下,通过技术创新,终于解决了“在不违背热胀冷缩的规律下,让发光材料不裂”的难题。“一旦解决了,回过头看,可能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了,坚定信念是最重要的。”江风益说。

  还有一种时候需要坚定信念。江风益回忆,2000年,一个学术权威质疑江风益“做不出来”,“当时我压力很大”,但最终坚持了下来。由此,江风益还悟出一个理:即使是专家和权威,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要不懂装懂、瞎指挥。这也成为江风益日后担任副校长岗位时重要的工作准则之一。

  在江风益看来,科研团队要特别能吃苦。2003年年底,追踪蓝宝石衬底技术已有7年的江风益团队,把目光对准了硅衬底LED技术。此后12年,江风益和他的团队把实验楼当成了家。“楼里搞了个小食堂,办公室里摆了张床,经常一个星期不出房。”从设计到实验,从实验到中试,从中试到小规模量产……5000余次实验,无数个昼夜,“明天才下班”成为江风益团队的工作常态。

  “这次获奖署名6个人,但为这个产品作出贡献的人,超过60个人。只有各个方面的力量都汇聚起来,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最后成功”,江风益说,这就是“井冈山精神”里的“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