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牧星人”李恒年:在太空“画”出美丽的星迹(组图)
//www.workercn.cn2015-10-21来源: 人民网-科技频道
分享到:更多

 

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恒年

  从10公里到374米:攻克难题就是存在的价值

  在同事李晶眼里,李恒年对困难仿佛有种特殊的偏爱,困难越大他越要战胜,要求越高他越要追求完美。

  李恒年这种不达极致不罢休的狠劲在“神舟”系列任务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舟飞船落点预报技术负责人,李恒年在飞船返回控制和落点预报这两个重难点问题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从“神一”到“神四”,李恒年和大家一道,将落点预报范围逐渐缩小到10公里。

  在神舟五号任务中,为了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他以近乎苛刻的要求开展每项工作,通过对历史试验数据全面分析和上百次仿真计算,提出了“折算气象风漂移运动修正船下点预报方案”,最终把落点预报牢牢锁定在1公里以内。

  “1公里,应该是很精确的落点预报了吧?李sir却不这样认为。”李晶说,在神舟六号任务中,他又开始了新一轮冲刺,及时攻克了快速优选数据源的难题,带领团队计算出的飞船制动时刻非常精确,误差仅有200毫秒。正是由于这一精准的预报,搜救人员仅用12分钟就赶到了返回舱落点。

  但李恒年仍不满足,“能不能把落点误差再缩小些,让搜救队员到达再快一些。”作为工作人员之一的李晶非常清楚,这就好比一百米比赛跑进10秒后,要再把成绩提高1毫秒一样,难度太大了。李晶劝他:“12分钟已经是极限了,再发起挑战会异常艰难。”可李恒年却轻描淡写地说:“攻克难题不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吗?”

  李恒年常说:“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几个问题始终占据着头脑,很难有多少成就。”一旦有了想法,他就会立即着手付诸行动。在神舟七号任务中,他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建模与仿真分析,开发了飞船姿态新型计算软件,并进行了高空气象风对返回舱控制与落点预报精度的影响研究。最终,返回舱落点预报结果与实测只差374米。

  

李恒年在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青年科研人员

  20年“死磕”卫星机动轨道精度

  在许多人眼里枯燥乏味的数据、模型,李恒年却像朋友一样对待它们。 李晶和李恒年是从1996年开始一起工作,那时李恒年正在着力解决“东方红3号”卫星轨道机动难题。2013年,李恒年出版了专著《卫星机动轨道确定》,李晶翻阅时惊奇地发现,虽然时隔近20年,但李恒年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跟踪研究。

  李恒年认为,当年虽然解决了算法的收敛问题,但收敛速度缓慢且精度有限。经过5年研究,李恒年提出了第二代方案,解决了快速收敛问题,但仍存在跟踪滞后。又经过5年持续跟进,他提出了第三代方案,部分解决了滤波滞后和跟踪精度问题,但轨道精度仍然达不到他的标准。大约5年后,他在2010年提出了第四代解决方案,收敛速度和轨道精度均得到了大幅提高。

  “20年,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不算短,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很难想象20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李晶说。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