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牧星人”李恒年:在太空“画”出美丽的星迹(组图)
//www.workercn.cn2015-10-21来源: 人民网-科技频道
分享到:更多

 

航天测控任务现场(站立者为李恒年)

  不见硝烟的69天太空大营救

  2006年10月,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遥测数据显示,卫星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的信号反馈。

  卫星研制部门和航天测控战线的专家紧急会商: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卫星姿态,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使卫星停止翻滚,转入正常运行姿态。否则,价值十多亿元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当时,我国航天测控网的覆盖率还不高,确定卫星运动状态,捕捉卫星抢救时机的难度非常大。经过持续20多天的仿真分析,李恒年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卫星翻滚的运动规律和太阳帆板供电的周期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供电时间段。按照他们的建议,远望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空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69天的太空营救终获全胜。

  2007年2月,一颗北斗卫星发射后信号消失,随后连续17天与地面失去联系。李恒年再次受命出征,最终使卫星“起死回生”,为国家经济和航天事业挽回巨大损失。

  2011年8月,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在太空运行中突然出现姿态异常,太阳能帆板无法对日定向,星上能源告急。李恒年率领团队冲向测控任务现场,建立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卫星减旋的控制方案,为成功抢救卫星赢得先机。

  “迎接挑战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逼得狠点儿,有把自己逼入绝境的坚定毅力。”李恒年参与组织的一次次卫星异常情况处置,虽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